甲冑愛好者往往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日本儲存下來的古代盔甲不是黑色就是紅色,而根據文獻,中國古代的盔甲也明顯都是黑色或紅色。玄犀甲和朱犀甲,就分別是黑色和紅色皮甲。那麼,為什麼盔甲往往是黑色或紅色呢?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要先說一種看似與盔甲無關的東西——漆。本文所說的漆,不是現代所使用的各種油漆,而是過去被稱為大漆或者生漆的天然漆。這種天然漆是從漆樹上割取的。
漆樹分佈很廣,在中國,除黑龍江和新疆外,其餘省份均有栽培。另外,漆樹在朝鮮和日本等國也有分佈。剛割取的漆液呈乳白色黏稠狀,在接觸空氣後,漆的顏色會因氧化而慢慢變深,最後變成黑色。因為生漆氧化後色澤比較深,往裡面加入別的顏料也不明顯,所以不少漆器不是黑色就是紅色。有關出土文物顯示,東方的傳統盔甲,特別是皮甲,都是要上漆的。
除了日本現存的盔甲,在中國發現的相關實物或者雕塑也大多如此。比如剛出土的兵馬俑身上就帶有顏色,其盔甲也是以黑色居多。又如1979 年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數十領皮甲,其中包括楚甲和吳甲兩種型別的皮甲,以及防護戰馬的馬用皮甲。雖然許多皮甲出土時已遭到破壞,但是,根據皮甲上面的漆殼,仍然可以分辨出其表面所塗的漆大部分是黑漆。雕塑除外,韓國發現的唐代盔甲甲片也是黑色的。
古代製作盔甲的成本很高,以至早期只有車兵有全裝重甲(曾侯乙墓出土的盔甲疑似給車兵或者高階將領使用)。其中,漆的使用就是導致盔甲成本高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棵漆樹,要生長七年之後才可以進行第一次割漆,而且每割十天就要歇十天。每次割漆,不像人們想象中那樣,樹皮一割開就有漆液流出,而是要等十分鐘以上,漆才會從割破的樹皮中慢慢滲出來。漆液的流量非常少,以至有“百里千刀一兩漆”的說法,就是說漆農們得走上一百里路,在漆樹上割一千刀才能得到一兩漆。此說法雖然有些誇張,但是也生動地說明了生漆的產量之低和價值之珍貴。
而且一棵漆樹割一年漆要緩兩年,不能一直割,否則會因樹皮被割劃過多而死去。即使是現在,一套大漆傢俱的價格也十分驚人。
那麼,古人給甲上漆只是為了好看嗎?誠然,在戰場上,黑色和紅色給人一種肅殺的氣氛,上過大漆的盔甲外表美觀又有一種肅穆感,但是給甲上漆可不只是為了好看,而是有助於提高盔甲的防禦效能。
大漆究竟有何獨到之處,竟然能提高盔甲的防護能力呢?這是因為,大漆的主要成分是漆酚,其他還有樹膠質、氮、水分及微量的揮發酸等。漆酚的分子結構,使得漆酚具有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族化合物的雙重特性,在漆酶的催化氧化作用下形成漆酚多聚體,再加上長側鏈的氧化聚合反應,從而形成網狀立體結構。這種結構除了使漆膜光澤明亮、亮度典雅、附著力強,也使得大漆的漆膜具有優異的物理機械效能——堅硬。在現代,鑑別大漆傢俱的時候,除了聞味,一般也會拿硬物劃一下傢俱表面。
這樣厚厚的大漆塗在盔甲外面,就像給盔甲貼了一層硬化膜一樣。所以,真實的皮甲可不是影視劇中那種軟皮子。其製作流程為:先塑形,然後翻範,之後進行焙燒(60℃——70℃的溫度加熱)、澆注,再對模具進行修整和配套。經過這一系列工序之後,再夾入皮料。然後進行高溫處理,把皮料壓制成甲片,最後開啟模具,把甲片取出修整上漆。
本來加熱壓制後的甲片已經很堅硬了,曾有人測試,用60 磅長弓射擊一件只經過普通處理、沒有上漆的皮甲,結果在13 米的距離上,沒能射穿皮甲。再刷上大漆之後,甲片硬度更強,這樣穿戴者才會有信心去面對戰場上的刀槍箭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