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稱謂,如何真誠又不失優雅、含蓄又恰如其分地道歉,是一門“藝術”。
不如讓我們一起瞧瞧古人如何表達歉意,探一探道歉的學問。
古人道歉也分輕重。若是一些無傷大雅的小事,最好的方式便是擺弄點詩文,既顯得通情達理,又不會傷害彼此的關係,令雙方陷入尷尬之地。
比如,在情場的你一定遇到過類似的煩惱:又有不喜歡的人向我表白了,怎麼辦?這時候,發張好人卡,顯得太虛偽,若直接拒絕,又怕落個無情的名聲。其實,最好的方式,古人早已告知我們了。唐代張籍的《節婦吟》,可以說將“婉拒”的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君知妾有夫,
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
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
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
恨不相逢未嫁時。
張籍這首詩原是“寄東平李司空”,李司空是當時藩鎮的節度使,因聽聞張籍的才名,有意拉攏他做幕僚。
然而張籍不滿藩鎮割據,又不敢公然得罪李司空,便借這首詩表明自己的立場。雖說是一首政治諷喻詩,但用在男女關係上,也是巧妙得當。
女子是有夫之婦,卻收到了一串“雙明珠”。不用說,肯定是哪位暗戀的男子贈予,意為“雙宿雙飛”。
女子一看便知其意,但她並沒有立即嚴厲地拒絕,或斥責男子的逾越,而是小心地將禮物收下,系在紅羅襦上,表示對這份情意的珍重。
接著,她化纏綿為鄭重,堅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場:我身處閨閣,丈夫正在沙場的刀光劍影中殺敵,雖然我知道您的情誼有如日月般光明正大,但我早已與夫君立下同生共死的盟約。
言外之意,便是我不能答應你的表白。
一方面,女子如訴衷腸,盡力地安慰男子,表達自己的歉意,希望得到諒解。
另一方面,女子又在字字句句中透露出她身份的尊貴以向男子施壓:丈夫是天子護衛,住在高樓別苑,二人感情甚好……
此番話一說完,女子再次柔腸四起,含著淚將那一對明珠交還於男子,以示自己“事夫誓擬同生死”的決心。
萬般的歉意之中,她以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時”斬斷情絲。無情之中,飽含深情,深情之中,又充滿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