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這樣過了一天

[ 歷史故事 ]

每天早晨五點,雍正帝就起床了。同樣的時辰,我們中的大多數恐怕還在被窩裡呼呼大睡。洗漱後,雍正帝首先要做兩件事,向太后請安,以及讀一段已故皇阿瑪的座右銘。看來,雖然是工作狂,雍正帝本人再忙也不忘行孝。這也提醒我們,若是常年在外地打拼,別忘了經常擠時間跟父母聯絡,打聲招呼。

大約七八點鐘,正是我們同睡意抗爭的關鍵時刻,雍正帝開始吃早飯,即早膳。

清朝們用餐的器具都極為講究,非金即銀。但是,與我們想象中的滿漢全席不同,皇帝們日常吃早午兩頓正餐,雖然融合了滿漢兩個民族文化,牛是重要的生產工具,清廷甚至下令禁止宰牛,皇帝也以身作則,不吃牛肉。

當然,每頓飯的儀式、排場是有的,皇帝用餐前也會有僕人試毒,以防有人行刺,這點倒是跟電視劇裡的十分相似。可見,清朝的皇帝們,吃飯還真未必像我們今天的人這樣舒坦,規矩一大堆,吃得卻不咋樣,還得提心吊膽提防著“總有刁民想害朕”的事發生。

雍正帝這樣的工作狂,一邊吃飯,一邊惦記著工作。他會在用早膳時翻牌子,不是翻了某個貴人的牌子來陪吃,而是翻王公大臣的牌子——這就相當於今天的工作證,上面寫著官員的名稱、官銜、籍貫等資訊——然後選擇要召見的王公大臣。九點,他就在西暖閣召見這些王公大臣,處理政務;十點,他還會面試、選拔官員。

也許有朋友會說,就這麼簡單?不是還有早朝嗎?

說到早朝,許多人受清宮戲的影響,總能在腦海裡回想起這樣的畫面:一大早太監鳴鐘擊鞭,太和殿外候著的文武百官列隊進入大殿,三跪九叩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皇帝則請“眾愛卿平身”,然後道“有本早奏,無本退朝”,再對大臣們所奏內容一一決斷。

但在真實的歷史中,這樣的情景,恐怕一年都輪不到一次。清朝前期確實有“御門聽政”制度,但排場根本沒有影視劇中的那麼大,大臣們實際上也只是彙報工作,真正的決策,都是在前文所述的召見,以及接下來要講到的批閱奏摺中完成。

一般來說,十一點到下午兩點,是午膳時間。而工作狂雍正帝則會遲一些,要到一點才開始吃飯。吃完後,他也不像清朝其他皇帝那樣,能有休閒娛樂一下,或者至少讀讀書、寫寫詩、看看戲,而是又忙著去批奏摺。

平均下來,雍正帝每天閱看的數量達50件之多,批覆的字也有2000字左右,並且他一干就要到晚上十點,有時甚至到次日凌晨一點,加上近視,夜裡燈光又暗,奏摺的字也密密麻麻,所以很辛苦。因為長期“在能夠奮鬥的時間選擇不安逸”,他老了便“感覺身體被掏空”,迷上了修仙煉丹。可這金丹富含重金屬,吃了不但不能延年,還得折壽。

當然,雍正帝這一晚也並非不幹別的事。和其他清代君主一樣,雍正帝也吃些晚點,然後當一回“佛系中年”,禮佛祭祀,地點就在內殿的佛堂。受風水思想影響,佛堂結構比較“經濟適用”,堪比深圳“鴿籠房”。堂裡還配置了一面鏡子,因為禮佛是隻有自己一人,為了觀察是否姿勢端正,才從西洋進口一面鏡子安在牆上。這硬頭貨的質量相當可以,現在仍然能照出清晰的人影,不得不佩服那個年代的製造工藝。

最後,就說說宮鬥戲裡常出現的一幕——后妃侍寢。翻牌定人選是有的,但就跟吃飯一樣也不得舒坦:寢外有太監盯著,算好皇帝與后妃共處的時間;時候一到,后妃就得出來,還不能回後宮,只能去殿旁的圍房暫住。

所以,別看清朝的皇帝們高高在上,辛苦整天,奮鬥一生,最後連“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樣簡單的幸福也撈不著。仔細想想,還是生在當下的我們,活得更自在。

補充糾錯
上一篇: 西南聯大的師生
下一篇: 下館子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