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歷史的歷史是割裂的:1840年以前,按照王朝史的脈絡講“清史”;1840年以後,講的是中國近代史——清王朝還在,但歷史的敘述線索卻從一姓統治的盛衰變成了中華民族的興亡。1840年以前的清史,有所謂“康(雍)乾盛世”的說法。那麼,究竟何為“盛世”?誰的“盛世”?又是誰、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以何種情感在說“盛世”?
康熙、乾隆兩朝都有盛世的自我認知,這兩位皇帝的自吹和當時臣下的頌歌,我們就不提了。說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人——“開眼向洋第一人”、林則徐的好友、《海國圖志》的作者魏源。
魏源和大多數“康(雍)乾盛世”論者所持的,是國家主義立場。這對他們來說,是很自然的選擇。比如魏源所處的時代,清朝剛剛經過鴉片戰爭,堂堂天朝大國,竟然敗於遠方夷狄、蕞爾小國。在對“康(雍)乾盛世”的讚美之中,魏源所抒發的是對現狀的不滿和對未來的期許。至於老百姓是否愉快,社會是否仍具創造力,在國家主義的立場之下,這些都無關緊要。
放到帝制中國朝代更替的漫長曆史中去看,所謂“盛世”,自有其必然之理。一個新的王朝進入穩定統治之後,倘若沒有大災,經過兩三代人的努力,幾十年之後,必然會出現繁榮——人口增殖,土地墾闢,國家積累大量財富,皇帝得以開疆拓土,治禮作樂,四夷來朝——“盛世”於是乎在焉。在朝代更替的治亂迴圈之中,所謂“盛世”,不是頂峰,也不是終結,是必然會出現,也必然會消失的一個環節。
然而,“康(雍)乾盛世”的命運顯然不同,在這一段百年盛世的尾聲,西方現代文明已經叩響了中國的大門。1793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馬嘎爾尼伯爵出使清朝,帶來了英國人引以為傲的工業文明的結晶,以及希望中國開放市場、改善貿易的請求。乾隆皇帝接受了所有禮物,拒絕了所有要求,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而這個時候,距離1842年《南京條約》的簽訂,只隔了不到五十年。鴉片戰爭讓中國成為“中國”,而不再僅僅是清朝,朝代更替的歷史演進模式終結,中國被迫加入由西方所開創和主導的國際秩序,一切重新開始。
面對歷史,後來的人曾經特別喜歡問一個問題:中國為什麼沒有自主發展出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文明?這是一箇舊問題,它的前提是現代文明必然發生。但如果現代文明是偶然的呢?如果它以偶然的方式發生,然後被證明是一種更具競爭力的人類生存方式,從而被其他民族主動或被動地接納,那麼,更現實的提問方式恐怕應該是,當現代文明來到面前時,大清王朝的統治精英為什麼沒能認出並接納它?
我們的機會來得真心不晚。1793年,在英國使團贈予乾隆的禮物中,甚至還有英國最大軍艦“君主號”的模型,這艘軍艦裝備了一百一十門大炮。但是,乾隆說:“天朝撫有四海……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然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你們的東西,我們不稀罕。這是清朝第一次拒絕現代文明。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日本打敗俄國,清朝朝野上下莫不以為,日本的勝利“非小國能戰勝於大國,實立憲能戰勝於專制”,清政府也承認唯有立憲可以保皇位永固,然而卻死活都不肯交出權力,最終武昌起義爆發,中國進入共和時代。這是清朝最後一次拒絕現代文明——它貪戀權力,結果丟了天下。
正確的路在哪裡,他們是知道的,但是最終,他們總是選擇錯誤的那一條,因為他們貪圖當下的容易,總是心存僥倖,因為他們對現代世界規則的無情一無所知,還因為他們自私、貪婪,對人民充滿了懷疑和恐懼。
早在入關之前,清朝就對統治中國心懷憂懼。隨著清朝國力的增強,明朝的防線在不斷退縮,“諸王、貝勒或謂明朝時勢已衰,正宜乘此機會,攻取北京”。而皇太極始終持保留態度。他的保留,一方面來自現實,如何統治明朝那樣一個龐然大物,清朝完全沒有經驗;另一方面則來自歷史,皇太極是懂一點兒歷史的,他知道,五百多年前,他們的祖先曾經建立大金,入主中原,可是最終入主中原的那一支女真人,卻消失在了華夏的茫茫人海之中。
如果我們從滿洲人角度來看,則不得不承認,皇太極有一種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覺。他認為,滿洲政權的存亡繫於滿洲人的存亡,而滿洲人的存亡繫於滿洲文化的存亡——只有說滿語、著滿洲衣冠、保持滿洲騎射習俗者,方能稱其為滿洲人。按照皇太極的邏輯,滿洲人徹底漢化之時,即滿洲國家滅亡之日。
殊不知,用這種思想去統治中國,是狹隘而危險的。皇太極對歷史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不明白,中國歷史的演進方式,是改朝換代。相較於統治者的族屬,老百姓更在意的,其實是政策本身能否給他們帶來好處。然而,清朝統治者卻頒佈剃髮令,強行挑戰漢民族的文化習俗,逼迫江南百姓在個體生命與文化習俗之間做出抉擇,瓜熟蒂落的“改朝換代”瞬間轉換成野蠻的民族征服,激起了江南民眾的激烈反抗。站在統一戰爭的角度看,剃髮令可以說是“清初決策者的一個重大錯誤”。但是,站在清朝統治者的角度看,剃髮令卻是必然的選擇,唯其如此,才能確保中國成為滿洲的臣民,而不是滿洲被中國淹沒。
清朝統治者表面上高度漢化,骨子裡卻對漢人充滿了猜忌與防範。滿漢是對立的,要提防漢人顛覆滿人政權;老百姓與清朝國家是對立的,要提防老百姓顛覆清朝。這種提防心態,讓清朝統治者始終不能理順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對社會的發展總是抱持警惕的態度。
1793年,馬嘎爾尼帶著六百箱禮物來了,為磕頭與不磕頭的事折騰了一番,又走了。他帶來的有關現代文明的訊息,“盛世之主”乾隆不屑一顧。英國人從歐洲歷史中得到的印象是,“政府應當促進商業”,但在清朝這裡,這些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