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是中國最早明確提出申辦奧運會的領導人,奧林匹克事業在中國的飛速發展,離不開他的倡導和推動。同時,鄧小平自身也是一個愛好廣泛的體育迷。
鄧小平對足球運動情有獨鍾。
早年赴法勤工儉學時,有一次為了去現場看球賽,鄧小平拿出生活費買了一張門票。後來他對女兒鄧榕回憶說,5個法郎是一天的飯錢,而且看球時坐的位置最高,連球都看不清楚。但直到晚年,他還記得那次比賽的冠軍是烏拉圭隊。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後的首次露面,也是在一場足球賽上。1977年7月30日,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行北京國際足球友好邀請賽決賽,交手雙方是內地和香港的球隊。等待開賽的過程中,忽然,主席臺傳來一陣歡聲,原來是鄧小平來看球賽了。現場有8萬多名觀眾,他們紛紛站起來,向主席臺方向翹首張望,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
在半場休息時,鄧小平向隨行人員指出:“你們可以派幾名裁判去德國學習,要培養國際裁判,提高裁判水平。”在賽後接見運動員時,他說,今後要走出國門,透過打比賽,學習先進,積累經驗,儘快提高我國的足球水平。
鄧小平十分關注中國足球運動的發展。早在1952年,他就曾表示,希望國家足球隊嚴格訓練,打好基礎,儘快培養出一批優秀教練和球員。1985年,看了幾場國際足聯16歲以下世界錦標賽的實況轉播後,鄧小平說:“他們踢得很有朝氣,是世界足球運動的希望。中國隊也踢得不錯。我們中國足球運動要搞上去,要從娃娃、從少年抓起。”
1990年的義大利世界盃,據鄧榕回憶,當時鄧小平正好已經退休,“這下有時間了,連實況帶錄影,一共轉播了52場,他看了總共50場球,可算是過了癮了。”
看比賽錄影時,鄧小平拒絕被“劇透”。他專門囑咐身邊人不要將比賽結果告訴他,保守比分秘密。他還會把《體育報》放在一旁,特意不看賽事報道。兒子鄧樸方曾說:“足球比賽充滿了懸念和不確定因素,這讓父親很喜歡。足球比賽弱隊也許會贏,強隊也許會輸,這是足球有意思的地方。”
20世紀70年代,鄧小平分管體育工作時提出,要把群眾體育搞好,把體育運動普及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他自己就是群眾體育的踐行者、愛好者,最喜歡橋牌和游泳。
1981年,世界橋牌冠軍、美籍華人楊小燕曾到北京與鄧小平、萬里等打橋牌。在那次切磋中,他們連續對陣四五個小時。楊小燕發現鄧小平對“精確叫牌制”非常熟悉,牌風也讓人難忘。
1986年8月5日,鄧小平會見日本自民黨最高顧問二階堂進。談到個人身體狀況時,他語帶詼諧地說:“我測驗自己的身體靠兩條。一條是能不能下海,一條是能不能打橋牌。能打橋牌證明頭腦還好,能下海證明體力還好。前不久香港傳說我病了,股票就下跌。其實他們很容易知道我身體好不好。只要知道我在打橋牌,夏天還在游泳就行。”
除了打橋牌,鄧小平還酷愛游泳。鄧小平的警衛張寶忠曾回憶:“每到北戴河他就要下水,還特別喜歡下雨的時候游泳,浪越大越往裡面鑽,身體好的時候一氣能遊一個多小時。”
鄧小平曾說:“我不喜歡室內游泳池,喜歡在大自然中游泳,自由度大一些,有股氣勢。”女兒鄧林也曾在一次採訪中說,鄧小平最喜歡大海。“他不喜歡在游泳池裡遊,因為游泳池太小,水是死的。”鄧林說,大海不同,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有一種搏擊的感覺,“這跟父親的性格很像,爸爸願意頂著風,迎著浪,鑽進水裡;勇往直前,遊向大海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