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鬮組內閣,崇禎咋想的

[ 歷史故事 ]

大明天啟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明熹宗朱由校駕崩,兩日後,他同父異母的弟弟朱由檢繼位登基,是為大明第十七任皇帝。人們更熟悉他的另一個稱謂——崇禎帝。

崇禎登基後,首要任務是重組內閣。何謂內閣?明代無相,唯有內閣。洪武皇帝朱元璋最初承襲元制,下設宰相;開國數年之後,他的政治閱歷不斷增長,深感相權掣肘令他寢食難安,數次衝突後,他終於痛下殺手,汪廣洋、胡惟庸、李善長這三名實權宰相被團滅。

這之後,朱元璋痛定思痛,於洪武二十八年對鬥爭經驗進行了總結,道是“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並不曾設立宰相。自秦始置宰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既然開汽車有出車禍的可能性,那乾脆把車賣了吧!

朱元璋敢想敢幹,此後明朝不設宰相,政府機構直接向皇帝彙報工作。為了避免後世不肖子孫再立宰相,讓小人弄權,朱元璋特地在《皇明祖訓》首章中明文約定:“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從理論上來說,宰相是非常有必要的。大一統王朝政務如此繁多,已經超越一個正常人的處理能力。因此,皇帝必須讓渡一部分權力,否則要麼日理萬機最終累死,要麼政務無法正常運轉,政權轟然崩塌。

明代皇帝很快另闢蹊徑,找到了一個能夠協助自己高效處理政務、又不違背祖訓的辦法——“內閣”。內閣肇始於永樂一朝,名義上只是翰林院的下屬機構,但實質是輔助皇帝的秘書班子。

祖訓說不能設宰相,設一個“內閣”分擔政務,不算違背祖訓吧?一是內閣並非正式機構,“入閣”雖然榮耀無比,卻缺少正式任職的名分;二是嚴格說,內閣並無制度性實權,必須牢牢依附皇權才能生存。所以,內閣與皇帝之間的關係極其微妙。

天啟年間,魏忠賢權傾朝野,閣臣無不隨聲附和。因此,崇禎繼位之後,一方面清除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另一方面,則藉此機會重組內閣。對這些臣子來說,一旦入閣,自己便站到了大明官僚系統的頂點,只要運作得當就是數十年的榮華富貴。只可惜誰也沒有想到,天啟七年的這次內閣重組,崇禎皇帝竟然動用了前所未有的遴選手段——抓鬮。

由此,紛亂不斷的崇禎政局拉開了帷幕,在短短十七年間,五十名閣臣如走馬燈般在大明的權力頂端輪番登場,最終迎來了明王朝的覆滅。崇禎一朝“十七年五十相”的亂象,也被後人當作是大明國祚已盡的有力證據之一。

為什麼崇禎帝選擇用抓鬮來遴選閣臣呢?實際上,大明已歷二百餘年,在遴選內閣大臣這個問題上,已經有了一套約定俗成的辦法——“會推”與“特簡”。

所謂“會推”,是由吏部會同九卿、科道推舉若干名人選,然後由皇帝挑選;所謂“特簡”,是皇帝繞開其他步驟,直接欽點。

天啟七年十二月,在外朝已經推選出十二名候選人的情況下,崇禎皇帝忽然命令採用抓鬮的方式來選拔最終的勝利者,這委實讓在場眾人吃了一驚。後世有學者認為,這說明崇禎皇帝初登大寶,尚未準備好承擔遴選閣臣的政治責任,因此“敬求之天”,不過也有人認為,崇禎皇帝此舉是想打破閹黨對內閣的控制。

那麼,他的目的達到了嗎?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