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的命運:騎牆者真能永遠左右逢源嗎

[ 歷史故事 ]

春秋時代大國爭霸,和戰國時代的風氣還很不同。所謂當霸主,意思是要中、小國都擁戴你,當然也就不能把他們都滅掉。

老子說:“將欲取之,必故與之”,你要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先要給別人他想要的東西。又說:“大國者下流,……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越是大國,和小國相處越要低調。大國用低姿態和小國相處,就能得到小國的支援。會有這種對“國際關係”的認識,因為老子是春秋末期的人,這話是對之前的歷史經驗的總結。對後來單純依靠“詐力”的戰國時代,就未必適用。

這種國際形勢,對小國的心態,當然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晉國和楚國兩大強國一南一北,長期爭霸。位置在天下中央的鄭國,是個公認的機靈鬼,和它東邊的宋國比,這個特點尤其突出。當時的“國際社會”,有所謂“鄭黠宋狂”(鄭國人狡詐,宋國人偏執狂)、“鄭昭宋聾”(鄭國善於看風色,宋國只會認死理)之類的評價。

宋國基本是堅定站在晉國一邊的,鄭國卻隨時轉變立場。兩強角力大約九十年,鄭國認晉國是老大和認楚國是老大各是四十多年,可見晉楚兩國有多麼勢均力敵,也可見鄭國見風使舵有多麼敏捷。

到後來,天下列國實際上已經把鄭國歸附誰,當做是誰成為霸主的標誌。所以晉楚兩大國有時為了讓鄭國做自己的盟友,因而開戰。

而鄭國也很善於利用自己這個風向標地位。比如魯成公十五年,鄭國與楚國結盟。其實當時論實力,晉國比楚國要強一些,為什麼鄭國會選擇楚國呢?因為楚共王“以汝陰之田求成於鄭”,楚國把汝水南岸已經開墾的土地都送給鄭國,請求兩國結盟。

當時的諸侯國畢竟和今天的領土國家不同,一片土地歸屬哪個國家,換來換去是常有的事。楚國這麼多年到處征服,地廣人稀,送點土地給別人,沒什麼太多心疼。但對鄭國來說,這就是很大的誘惑 。

鄭國果然動心了。鄭國的心態大概是,我們鄭國就像漂亮的姑娘,晉國、楚國都在追求我,怎麼談戀愛都可以,但不要隨便結婚。所以接待晉國使節的盟會上,大臣也會賦詩說:“子不我思,豈無他人?”

所以,這地我們就要了,先和楚國交往著唄,等晉國來了,我們再隨機應變。

鄭國時不時能收到楚國示好的禮物,同時看著身邊的宋國因為堅定支援晉國而被楚國毒打,心裡想必美滋滋。

鄭國的好夢,破碎在晉國的一代英主晉悼公手裡。

晉悼公勵精圖治,他在位期間晉國發展得欣欣向榮,同時晉國確立了一項國策,絕不和楚國開戰。雖然以當時晉國的實力,和楚國開戰大機率能贏,但大國當面鑼對面鼓的開戰,勝利代價也太大,反正就是不和楚國打。

晉國在鄭國邊境的虎牢加固城防,並駐紮了一支軍隊在這裡。

這支軍隊的任務,是隻要鄭國和楚國結盟,就去打鄭國。

鄭國天天盼著晉楚決戰,自己這朵交際花,好從此就插在勝利者的鬢角,但這個願望一直沒能實現。連續好幾年,鄭國過的都是這樣的日子:晉軍過來,把鄭國打一頓,然後兩國結盟;這時楚軍來救鄭國,晉軍就回到虎牢,看著楚國把鄭國打一頓,然後兩國結盟;等楚軍前腳剛走,晉軍就從虎牢關出來,再把鄭國打一頓。有時候一年之內,鄭國要被兩大國輪流打上好幾遍。

幾年下來,鄭國被打得苦不堪言,而楚軍一次又一次大老遠跑過來,累得筋疲力盡,國庫都快掏空了。

這時候,鄭國執政團隊開了個會,討論的問題是:“何為而使晉師致死於我,楚弗敢敵,而後可固與也。”得讓晉國把我往死裡打,這種情況下,楚國要是不敢來救我,那就是他自己的責任,以後咱們就可以不用搭理楚國,堅定跟著晉國了。

能夠讓一國的領導人盼著“致死於我”,可見這些年鄭國是慘到什麼地步。

這時候鄭國這個機靈鬼再看身邊傻乎乎的宋國,這些年不但沒有被大國攻打,有時還跟著晉國一起來打自己,在晉楚談判中,作為中間人還有很大發言權,想必又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