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德長存的袁樞

[ 歷史故事 ]

袁樞,字機仲,福建建安(今建甌市)人,宋紹興元年(1131年)生。袁樞5歲入鄉塾讀書,8歲時曾在屏間題詩:“泰山一葉輕,滄浪一滴水。我觀天地間,何啻猶一指(天地之大,只在一指指引之間)。”表現出其童稚時的天賦和非凡抱負。

紹興十七年,袁樞到臨安(今杭州)入太學(國立最高學府)。他勤奮學習,曾參加國子監(最高學府、常與太學互稱)考試,所寫《修身為弓賦》,深得太學錄(太學的學官)周必太和劉珙的賞識。袁樞在太學共9年,業滿後離開。

隆興元年(1163年),袁樞參加禮部考試,獲詞賦第一,中進士,授溫州判官(輔助當地長官處理公事的官員)。不久,調任福建路興化軍(今福建莆田市)教授。袁樞為人剛毅正直,忠君憂國。乾道七年(1171年),任禮部試官(禮部掌管科舉考試的官員)、太學錄時,曾針對當時言路不開、偏安江南思想嚴重和朝廷結黨營私成風的弊端,連上三疏:“一論開言路以養忠孝之氣;二論恢復當圖萬全(收復中原應求萬全之策);三論士大夫多虛誕,僥榮利。”得到孝宗皇帝首領和文武大臣)、提舉萬壽觀(宋朝宮觀官名)。乾道九年,袁樞出任嚴州(位於今浙江省西部)教授。後又調任宗正寺主簿(掌管皇室親族屬籍事務)、太府丞(掌府藏會計的官員),兼國史院編修官。

袁樞從政的年代秩序的好辦法。不久,袁樞遷任軍器少監(掌管制造兵器的軍器監副長官),提舉江東常平茶鹽(掌管江東常平及茶鹽事務)。淳熙十三年,改任處州(今浙江麗水)知州,曾上朝奏事,指出朝中朋黨相附、大臣權重、言路壅塞等綱紀不正現象。淳熙十四年,升任吏部員外郎(協助吏部長官分掌文武官員詮選),後調任大理少卿(掌刑獄案件審理)。任內大膽揭發殿中侍御史(掌糾彈百官朝會失儀事的官員)冷世光接受厚賂、包庇罪犯的事實,使冷世光終於落職。以朝臣彈劾御史,實從袁樞開始。

不久,袁樞代理工部侍郎(工部副長官),兼國子監祭酒(朝廷最高學府長官)。因監察御史陳賈以宿怨彈劾,袁樞被貶官兩級。淳熙十六年,光宗受禪(接受前帝讓位)後,被恢復原官,提舉太平興國宮。紹熙五年(1194年),任常德知府。同年,寧宗即位,升任右文殿修撰(掌修史籍文獻的官員)。慶元二年(1196年),出任江陵(在今湖北中南部)知府。上任後發現江陵地處長江邊上,年年遭受洪水災害。江陵原有楚的故城,名“楚觀”。袁樞前往審察地勢後,決定將部分民眾遷到楚觀舊城,築屋以居,並種樹數萬株,維護堤岸,深為人民稱頌。

袁樞66歲時,因朱熹理學被劾為偽學,他受到株連也被罷官。袁樞晚年在家鄉隱居,常邀朋友飲酒賦詩,與楊萬里、朱熹等都有書札往來,研討《易經》,探究哲理。最後10年中,著有《學易索隱》《易傳解義》《周易辨異》《易童子問》等書。

袁樞平素喜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但“苦其浩愽”,且編年記述,“一事而隔數卷,首尾難稽;事而復見數篇,賓主莫辨”。讀者要了解一件事情的全貌,需要翻閱好幾卷,很不方便。因此,袁樞在嚴州任職期間,取《資治通鑑》所記之事,區別門目,分類編排,專以記事為主,每一事詳書始末,並自為標題,共編集了239個事目,始於《三家分晉》,終於《世宗徵淮南》,記述了1300多年的史事,共42卷,成就了中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巨著《通鑑紀事本末》,開創了以紀事為主的本末體,實現了史書編纂體的突破,從而出現了編年、紀傳、紀事本末三足鼎立的體例。以“時”為中心的編年體和以“人”為中心的紀傳體各有千秋,而檢索不便則是它們的共同缺點。而袁樞創立的以“事”為中心的紀事本末體裁,彌補了編年體與紀傳體的不足,與司馬遷的紀傳體、司馬光的編年體同為史書的三大體裁,對中國歷史)龔茂良認為此書“有補治道”,把它推薦給孝宗。孝宗讀而慨嘆道:“治道盡在是矣。”並將此書分賜給皇太子和江上諸帥,要他們熟讀。楊萬里曾評價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讀袁子此書,如生乎其時,親見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後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此書:“數千年事蹟,經緯明晰,節目具詳,一覽瞭然,遂使紀傳、編年貫通為一,實前古之未見。”袁樞的史德受時人稱道。任國史院編修官時,負責分纂國史列傳。章惇的家屬以同鄉關係請求袁樞為《章惇傳》文飾,遭袁樞嚴詞拒絕:“子厚(章惇字)為相,負國欺君。吾為史官,書法不隱,寧負鄉人,不可負天下後世公議。”

開禧元年(1205年)袁樞去世,享年75歲。《宋史》有其傳,評價他:“臨民則識治辨間,立朝則啟沃忠諫,克盡乃職,為世師表。”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