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去世13年後,“熙寧變法”的干將曾布在元符二年(1099年)十一月對宋哲宗說:“士人有一善可稱,不問疏遠、識與不識,即日召用。誠近世所無也。”意思是王安石當宰相時用人不講關係,只要士人有“一善”之處,立即“召用”,近世沒有人像他這樣做。
的確,不管是任宰相之前還是之後,王安石都以識賢拔能為己任,舉薦拔擢了許多人才。他不僅憑能憑績薦人才、用人才,而且能憑詩識人才。
嘉佑三年(1058年)的一天,擔任江東提刑的王安石來到廬山東林裕老庵,看到一個30來歲氣宇不凡的青年在庵前的一棵老松樹上題了一首詩,“綠皮皺剝玉嶙峋,高節分明似古人。解與乾坤生氣概,幾因風雨長精神。裝添景物年年換,擺捭窮愁日日新。惟有碧霄雲裡月,共君孤影最相親。”這首詩以松自比,寫出了老松的品節、胸襟、氣魄、意願,寫得很有氣派,借詠贊庵前老松,表達了自己不畏艱難困苦,要為國家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王安石非常讚賞,當即與這個才子攀談起來。在攀談中,得知才子名叫王韶,江西德安人,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進士,現任新安主簿,很想幹一番事業。王安石覺得王韶志向遠大,是個難得的人才,就與他結為知己之交。
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入朝主政,王韶也因離開建昌軍幕僚之職,遊歷陝西,採訪邊防事務,大有所獲,上《平戎策》三章,提出收復河(州)湟(州),斬斷西夏右臂,進圖遼、夏的主張,王安石非常讚賞,把他推薦給宋神宗,提拔為主管與西夏相鄰的邊境地區的秦鳳路經略司機宜文字,但他的主張受到上司壓制,大志難伸。王安石便將其上司調走,讓王韶擔任秦鳳路沿邊安撫使,竭盡全力支援他在邊境屯田、整軍,開設市易務、興辦學校、招撫蕃人,攻打與西夏勾結的蕃族頑固派,收復吐蕃故地。熙寧七年(1074年),經過兩年多的進軍、剿撫,王韶率軍翻過露骨山,突襲吐蕃大營,拓地兩千餘里,先後招撫了於龍珂、木徵等吐蕃大首領,佔領了5個州,控制了大小羌蕃30餘萬帳,人稱“熙河大捷”,並生擒木徵,送往京師。熙河之役的勝利,恢復了安史之亂前中原王朝控制這一地區的局面,基本達到了斬斷西夏右臂之戰略目的,振奮了國威和軍威。熙河大捷後,王安石又勸神宗提拔王韶,成為朝中大臣。
王安石擔任江東提刑時,曾來到饒州(今江西上饒)巡按酒務。一進酒務廳,只見屏風上寫著一首七絕:“呢喃燕子語梁間,底事來驚夢裡閒。說與旁人渾不解,杖藜攜酒看芝山。”詩的大意是:梁間傳出燕子的啼聲,呢呢喃喃的。它們在說什麼?竟將我的閒夢驚醒了。別人如果知道我希望明白燕子的話語,那一定會惹人奇怪。於是一個人拄上柺杖帶一壺美酒登芝山去吧。這是詩人在表示自己的品格和道德觀,風格優美、清麗。王安石非常喜歡,忙問是誰寫的。當他得知作者是酒監右班殿直劉季孫之後,便立即召見了他。經過交談,才知道劉季孫原來是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三川口(今陝西安塞東)之戰中宋統軍大將劉平的幼子。劉平死於西夏,劉季孫受父親餘蔭做了正九品的右班殿直武官。劉季孫性格豪邁,文武全才,卻出任小小的九品酒務俗吏,實在是有些委屈了他。但劉季孫的詩卻沒有筋骨盡露的淺躁之氣,而是襟抱開闊,氣度雍然,表明不會與世俗同流合汙,是一種為官清廉的承諾。王安石很賞識他的才學,並對他懷才不遇表示慨嘆。他回到旅館,恰好郡學學生拿著狀子站在庭下,請求他派遣官員去管理郡學,於是他當即決定讓劉季孫當郡學主管。宋代重文輕武,王安石新委任一個武官執掌一州州學,訊息傳出,立即輿論大譁,但他沒有理睬。後來的事實證明,劉季孫出任此職確是最佳人選。
盧秉是浙江德清的一個才子,皇佑元年(1049年)考中進士甲科(前五名),擔任吉州推官,在州縣沉浮近20年,無人知曉。任滿後,他來到京城等候調動,可由於不願拉關係走門路,等了許久,還是得不到呼叫。他煩悶,就借酒澆愁,並在旅館的牆壁寫一首詩:“青衫白髮病參軍,旋糴黃粱置酒樽。但得有錢留客醉,也勝騎馬傍人門。”以此抒發心中的苦悶和感慨。一天,王安石來到這家旅館讀了這首詩,覺得作者雖是發牢騷,但透露出一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丈夫氣概,就說:“這恐怕不是一個庸碌之輩!”當時朝廷開展變法,要設制置三司條例司,王安石就預先選中盧秉進入條例司擔任官員。後來,盧秉理財有方,被提升為制置發運副使者、渭州知州,又因與西夏作戰有功,晉升為寶文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從三品),成為頗有建樹的朝中大臣。
治平四年(1067年),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考中進士後,擔任葉縣(今河南省平頂山市)縣尉,一直幹了4年。縣尉工作很辛苦,他在《新寨》中雲:“一夢江南據馬鞍,夢中投宿夜闌干。山銜斗柄三星沒,雪共月明千里寒。俗學近知回首晚,病身全覺折腰難。江南長盡捎雲竹,歸及春風斬釣竿。”寫無日不奔波於道途中,往往至夜間始解鞍休息,飽嘗風霜勞苦,但又不願“摧眉折腰”去求人,遂後悔所學,有歸隱之思。後因其中“俗學近知回首晚,病身全覺折腰難”詩句傳到開封,時任宰相的王安石看了擊節歎賞,認為他不是“奔走俗吏”,而是“清才”,遂提拔他入北京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南)掌管“北京國子監”教育,後來又得到文彥博和蘇軾的賞識,名聲開始傳播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