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馬當作活馬醫”的來歷

[ 歷史故事 ]

“死馬當作活馬醫”,既是一句民間俗語,也成了成語。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據晉代幹寶在《搜神記·卷三·郭璞(二)》中記載:

晉朝時有個叫趙固(清代夏敬渠的《野叟曝言》中稱竇固)的大官,他有一匹好馬,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高大強壯,俊美異常,平時出門經常騎著它,覺得又快捷又威風。趙固以為這匹駿馬天下第一,世上再無第二匹可與之相比了,因此對它特別的鐘愛。

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一天,這匹馬突然生病了,趙固請了好多位著名的獸醫來給它醫治,但一點效果都沒有,最後竟死了。趙固傷心至極,悶在家中不想出門。就對門房說:“我今天心中非常難過,不想與人交談。無論誰來拜訪,都不見。”

有個叫郭璞的人,是趙固的好朋友,他聽說此事後,就對門房說:“我有辦法能把死馬救活,你趕快去告訴你家主人。”門房一聽,立刻進去向主人通報。趙固正在傷心之時,聽了門房的話,開始有點將信將疑,接著又驚又喜,心想:“死馬當作活馬醫,讓他試試看,若能救活,那再好不過了;若救不活,那也沒有什麼損失。”於是,立刻出門相迎,熱情接待,並迫不及待地請他給馬醫治。郭璞說:“此去東門外三十里有座小山,山上樹木茂盛,你叫幾十個人去山上敲鑼打鼓,搖旗吶喊,攆出一隻像猴子一樣的動物了。從此,這句話就一直流傳了下來,至今家喻戶曉。

古今文學作品中應用這句話的很多。宋·朱翌《猗覺寮雜記》:“世俗無可奈何尚欲救之者,謂之作死馬醫。”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哥哥所言,我也細細想過多次,但我的政策,全是俗話說的,死馬當活馬醫。”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