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沒有讀過《三國演義》的人,也不會對“三顧茅廬”感到陌生。和其他惹人注目的三國故事相比,它一沒有刀光劍影的戰爭,二沒有曲折離奇的冒險,三沒有神鬼莫測的計謀,不過是一段平淡的主公訪賢的故事,卻在後世讀者中泛起了一陣又一陣的波瀾。
這場名垂青史的君臣之交,成為一代代中國人揮之不去的情結——那些雄心壯志的君王無不期待一位諸葛亮般的臣子來輔佐自己,而那些懷才不遇計程車人也無不夢想著一位劉備般的明君慧眼識珠。
拋開被小說渲染的君臣情誼,迴歸到歷史中,諸葛亮出山的確是劉備政治生涯的轉折性事件,它讓這位年過半百的“常敗英雄”在無數次顛沛流離、寄人籬下之後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然而,這份希望不僅來自諸葛亮一個人,還有他背後的荊襄士族。
諸葛玄的遺產
“三顧茅廬”的過程在史書《三國志》中的記敘甚簡,在《諸葛亮傳》中僅有“凡三往,乃見”五字,在《先主傳》中則隻字未提。諸葛亮在21年後的《出師表》中深切回望了這件事情:“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以表達自己對知遇之恩的感激。
到了《三國演義》裡,作者用了整整一個章回的篇幅來敘述“三顧”的經過,先是徐庶、司馬徽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再是劉備一顧茅廬,雖未與諸葛亮見面,卻偶遇了諸葛亮的好友、隱士崔州平;二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又失之交臂,卻在途中接連遇到了諸葛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諸葛亮之弟諸葛均及諸葛亮岳丈黃承彥。直到第三次,劉備在茅屋外等候良久,才盼來與諸葛亮的“隆中對”。
這段情節、烘托氣氛的作用,還藉著劉備訪賢的足跡,串聯出了諸葛亮的“朋友圈”。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易》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能有這樣一批清雅之士為友,諸葛亮雖未出場,其形象已然呼之欲出。
情節雖為虛構,這些諸葛友人在歷史上卻個個實有其人。司馬徽,字德操,號水鏡,潁川人,與諸葛亮亦師亦友;徐庶,本名福,潁川人,出身寒門單家(演義誤將“單”理解為姓氏),少年學擊劍,曾是一名俠客,後棄武從文,避難荊州;崔州平,名均,出身大族博陵崔氏,漢太尉崔烈之子,曾任西河太守,響應袁紹的討董聯軍,後客居荊州;石廣元,名韜,潁川人;孟公威,名建,汝南人。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荊州的客人。東漢末年,北方戰亂不息,餓殍遍地,十室九空,大批民眾舉家南遷,而荊州正處在南北通衢之處,遂成為亂世的避風港。
諸葛亮也是這股“南下潮”中的一員。他原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幼年喪父,大概在十餘歲時就隨叔父諸葛玄踏上南遷之路。琅琊位於青徐兩州之間,在曹操動因之一。
夾雜在數以萬計背井離鄉、拖家帶口的南遷人群中,諸葛亮一家多方輾轉,終於在南陽鄧縣的隆中落腳,這裡雖在南陽郡界內,卻離當時荊州的政治文化中心——襄陽很近。諸葛亮一家選擇這裡的目的很清晰,那就是尋求荊州之主劉表的庇護。
劉表是血統純正的漢室宗親,漢魯恭王之後,在桓靈之時已作為清流名士蜚聲海內,名列“八俊”。何進當權時,劉表任北軍中侯,掌管北軍五營,在國都洛陽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董卓進京後,劉表失去兵權,被外放為荊州刺史。離京時他並無隨從,單馬入宜城,憑藉此前積累的聲望和政治影響力很快獲得了蔡、蒯、龐、黃等荊州本土大族的支援,徙治所至襄陽,誘殺盤踞在荊州各地的宗賊,穩定了荊州局勢,進而據有荊州七郡千里之地,坐擁甲兵十餘萬,成為亂世之中實力強大的一鎮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