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三載(754),七十歲的李隆基志得意滿地俯視著他的盛世。這一年,帝國的戶口統計結果為五千二百八十八萬零四百八十八人,達到了有唐一代的最高峰。從資料上而言,天寶盛世已然超越了開元盛世。
李隆基對高力士說:“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相比李林甫時代,李隆基又老了幾歲,無論是主觀上的倦政情緒,還是客觀上的精力衰退,他都不可能孜孜求治、事必躬親。但倦政絕不等於放棄權力,也不等於無為而治,李隆基也試圖在超脫於日常政治與掌控核心權力之間找一個平衡點。以此而言,“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並不是李隆基一時心血來潮之語,而可以理解為他著眼於天寶時代後期而精心設計的政治架構。
在這一政治架構下,右相楊國忠作為朝廷中樞的權力代表與邊將掌控的藩鎮軍事集團互相制衡;而在邊將這裡,儘管東平郡王安祿山的東北邊防軍是帝國實力最強的軍事集團,但以西平郡王哥舒翰為首的西北邊防軍作為唐帝國第二大軍事集團,也可以牽制安祿山。
因此,作為天寶後期李隆基的兩大寵臣,楊國忠和安祿山的激烈政治鬥爭固然是爭權奪利之舉,但背後也貫徹了李隆基互相制衡的政治意志。
安祿山的東北邊防軍是天寶末年唐帝國的第一大軍事集團,在天下總共四十九萬人的邊軍兵力中,安祿山一家就有十八萬三千九百人。這對唐帝國構成了某種隱患,但楊國忠更警惕的是安祿山對他右相之位的威脅。對此,楊國忠做了三方面的政治佈局。
第一,反覆預言安祿山必反。楊國忠從天寶十二載一直預言到天寶十四載,將李隆基從付之一笑說到半信半疑。楊國忠絕不算什麼吹哨人,他的預言更多是為個人權位所計,與其說防的是安祿山造反,不如說防的是安祿山入相。甚至可以說,安祿山某種程度上是被楊國忠“逼反”的。當安祿山起兵的訊息傳入長安時,楊國忠甚至荒誕地有些“我早說了吧”的得意感,卻不知死期將近。
第二,聯手哥舒翰反制安祿山。哥舒翰的西北邊防軍是僅次於安祿山所部的第二大軍事集團,同為胡人邊將的哥舒翰與安祿山又是武人相輕的政敵,是楊國忠天然的戰略盟友。
第三,經營大本營劍南(蜀地)。為了在劍南建立軍功以增強自己的軍政地位,楊國忠先後在天寶十載和天寶十三載策動了征伐南詔之戰,但兩次均遭慘敗,不僅沒有得到他希冀已久的軍功,反而損失了本可用於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楊家軍”,放大了楊國忠的軍權劣勢。
天寶十三載正月,安祿山最後一次到長安覲見。這讓預言家楊國忠在李隆基面前大失顏面。上一年年末,楊國忠慫恿李隆基召安祿山入朝,他自負地認為,安祿山作亂在即,必不敢來。但安祿山應詔來了。他在華清宮對著李隆基泣不成聲:“臣一個胡人,陛下寵擢至此,以至於楊國忠視我為大敵,隨時可能置我於死地。”
李隆基消了猜疑之意,又動了惻隱之心,此後一年多,無論是來自楊國忠還是太子李亨的“安祿山必反論”,他都置之不理。李隆基還一度想給安祿山解決他念茲在茲多年的宰相之位。但楊國忠從中作梗,以“祿山雖有軍功,目不知書,豈可為宰相”為由打消了李隆基的念頭,李隆基只好象徵性地封了安祿山一個左僕射。
安祿山大失所望,他隱約知道,自己與宰相這個位子已經擦肩而過,永無再見的可能了。很有可能,安祿山就是在此刻徹底堅定了起兵稱帝的決心。
拜相無望不僅封死了他的權位上升路徑,也表明他已經輸掉了這場與楊國忠爭奪李隆基寵信的戰爭,後續來自楊國忠的政治傾軋將一波強似一波,直至吞沒他的東北三鎮。
此後,安祿山開始緊鑼密鼓為起兵做最後的準備。第一步是,安祿山主動向李隆基請纓掌管全國軍馬最高管理、兩千多名中郎將。
安祿山這兩大起兵部署,之所以得到李隆基的痛快允准,除了信任以外,多少也是李隆基對安祿山拜相不成的補償。到了天寶十四載,唐帝國東北部已是戰雲密佈,似乎只有李隆基一人仍渾然不覺,或者說,他已經陷入了某種現實扭曲力場。裝睡也好,真睡也好,皇帝拒絕進入真實世界。但凡再有人聲稱安祿山謀反,李隆基就直接把這人綁了,送到范陽交由安祿山全權處置。
天寶十四載二月,安祿山派遣副將何千年入朝,要求以蕃將三十二人取代漢將,李隆基不假思索地准奏了。安祿山完成了他的軍隊高層中的“胡人化”迭代——這些人只知大帥不知朝廷。前一年剛剛在楊國忠力薦下升任左相的韋見素斷定,這次大舉換將標誌著“其反明矣”,力諫駁回安祿山所請,惹得李隆基極為不悅,連一向是反安急先鋒的楊國忠都嚇得“逡巡不敢言”。
為了向李隆基驗證自己的預言正確,想要快速“逼反”安祿山,是楊國忠做的最顢頇、最缺乏大局觀的一件事。他可能是大大低估了安祿山的軍事實力,更預料不到日後的棄長安和馬嵬驛之變。在楊國忠看來,安祿山起兵之際就是身敗名裂之時,不怕他謀反,就怕他不反。
四五月間,楊國忠在未掌握任何實質性證據的情況下,讓京兆尹派人搜查安祿山的長安大宅。雖然沒有找到任何有價值的謀反物證,還是逮捕了安祿山的幾個門客,送到御史臺大獄,問不出話便打死在獄中。安祿山“質押”在長安的長子安慶宗將這個訊息密報給安祿山,安祿山憂懼失色,加快了起兵的程序。六月,宗室之女榮義郡主被賜婚於安慶宗,李隆基下詔讓安祿山進京觀禮——這可是親兒子的婚禮,安祿山竟稱病不至,李隆基也就聽之任之了。
一個月後,安祿山上表朝廷,請求獻馬三千匹,每匹馬配兩個馬伕,共六千人,由二十二個蕃將率領入長安。這哪裡是什麼送馬,這是大唐版的特洛伊木馬,怎麼看都很像輕騎奇襲長安的意思。李隆基終於有所醒悟,“始有疑祿山之意”,婉拒了送馬之議。此刻,離安祿山起兵只有四個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