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縱英明

[ 歷史故事 ]

明朝——以其年號而被稱為崇禎帝的明思宗朱由檢,在我國曆史上的歷代亡國之君中,是最受後世輿論同情乃至讚揚的一個人。清代纂修的《明史》稱頌他“承神(宗)、熹(宗)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勤惕勵,殫心治理”“盛德度越千古,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這樣的評價,簡直可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媲美,較之周赧、漢獻之流,真有天壤之別了。

崇禎帝本人對自己的“天縱英明”也是非常得意的。在他看來,自己當政期間的國事日非、政局昏暗、遍地餓殍、兵荒馬亂,全該由老天爺和臣下負責。他為此喜怒無常,對臣下懲罰嚴酷。

十七年間換了五十多名宰相,死於非命的大臣數以百計,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他跑到煤山上吊之前,還恨恨地大罵“諸臣誤朕”,自稱“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

但是,當時的人民群眾對這個“英明”君主卻並不怎樣恭維。李自成曾釋出檄文,痛斥崇禎帝“昏主不仁,寵宦官,重科第,貪稅斂,重刑罰”。張獻忠曾佈告兩湖,把崇禎帝斥為“朱賊”。後來李自成兵臨北京時,曾致函崇禎帝令其投降,書中有“君非甚暗”之語。

有人說這表明李自成對崇禎頗有好感,其實,這不過是勸降用的外交辭令,比較客氣罷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想來你還不至於糊塗到”連明朝快完蛋了都看不出來吧!那麼,崇禎究竟是怎樣一個“英明”的君主呢?從下面這幾個例子人們可以瞭解一二。

崇禎帝的“節儉”很有些名氣,他不僅愛搞什麼“撤御膳”之類的名堂,而且對國家經費的開支也很“節省”。

崇禎二年,為“省”下幾十萬兩銀子而裁撤驛站,使成千上萬的驛卒失業,他們被迫造反;崇禎四年,大批起義的饑民接受招安,不少官員籲請朝廷予以賑濟,“節儉”的崇禎帝扭捏著才批了十萬兩銀子,結果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受招撫的饑民在災荒中無法求活,不得不再次“作亂”。至於剋扣、拖欠軍餉造成譁變的事,那就不勝列舉了。

當然,皇帝也有難處,他在位期間幾乎年年哭窮,賦稅加派一加再加,從快餓死的百姓嘴裡“節省”下越來越多的錢來還不夠,又多次號召皇親國戚、勳貴大臣,要他們“急公憂國”,捐助餉銀,但他們個個叫窮,一毛不拔。

崇禎帝的岳父周奎被糾纏不過,暗中向女兒周後求助,周後偷偷送他五千兩銀子,周奎不僅一分錢不出,還把女兒送來的銀子扣下了兩千兩,只拿三千兩“捐”了出來。

後來李自成進京,把周奎抓來“拷掠”,光現銀一下子就抄出來五十三萬兩!

當時貴族中像這樣要錢不要命的守財奴比比皆是。如宗室楚王、蜀王等,都是坐擁滿庫金銀於圍城之中,任憑官屬哭求,決不肯出一分錢幫助守城,結果城破後人做了刀下鬼,錢財也為農民軍所得。

為什麼這些貴族吝嗇到這種地步?原來他們有崇禎帝這個榜樣。崇禎年間戶部以餉銀不濟,多次請皇帝動用“內帑”(皇帝私人金庫),崇禎帝都苦著臉說“帑藏如洗矣”,甚至有時還擠出眼淚來。

北京城破前夕,大臣李邦華再次苦勸他說:“國都快亡了,皇上還吝惜這些身外之物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今日之危急,皇上就是盡捐內帑,也怕來不及了!天下之大,保住它還怕沒有錢嗎?就怕它要落入他人之手了!”

但是崇禎帝仍然捨不得掏腰包。結果李自成進京後,繳獲的宮中“內帑”多達白銀三千七百萬兩、黃金一百五十萬兩,相當於全國三年的田賦收入!如此“節儉”的皇帝,也真是“英明”得可以了!

崇禎帝不像他祖父萬曆帝、哥哥天啟帝那樣不理朝政,因而有“沈機獨斷”的美名。但他不但剛愎自用、拒諫成習,而且虛榮心極重。他常常授意臣下提出一些擔風險的決斷,一旦成功,自然是他的“天縱英明”;一旦出事,秉承其旨意的臣下便成了替罪羊。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君子鬥不過流氓
下一篇: 湯顯祖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