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一生的經歷十分坎坷。他出身於一個文人士大夫家庭,十四歲進學,二十一歲中舉,文名卓著,連以狂放聞名的徐渭都對他青睞有加。但因得罪了權傾一時的首輔張居正,湯顯祖的科舉道路變得很不順利。張居正為了使自己的兩個兒子在進士考試中獲勝,需有真才實學的人才作為招牌,於是,兩次派人招攬湯顯祖,並許以狀元及第,但都被性格剛直的湯顯祖斷然拒絕了。於是,萬曆五年和萬曆八年兩次會試,張居正的兩個兒子分別考中探花和狀元,而湯顯祖卻落榜。湯顯祖於萬曆十一年第五次參加會試時,張居正已去世,湯顯祖方中進士,先後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和南京禮部主事,均為閒職。
萬曆十五年至十七年,發生了全國性的大饑荒,十九年的閏三月,天空出現彗星,被視為是不祥之兆。萬曆帝下令群臣反省,湯顯祖上了一道《論輔臣科臣疏》,對張居正、申時行、許國和王錫爵等重臣進行了尖銳批評,對萬曆皇帝本人也不無微詞。此疏一上,朝廷譁然。湯顯祖被貶到嶺南瘴癘之地徐聞去作典史,兩年後,遷任浙江遂昌縣令。在遂昌的五年裡,湯顯祖簡政愛民、抑制豪強,甚至在除夕釋放囚犯回家過年,並組織他們元宵觀燈。儘管湯顯祖在任上成績卓著,但卻得不到上司的賞識。萬曆二十六年,他投劾還鄉,三年後,朝廷給了他“浮躁”的評語,追論削職。
湯顯祖本想在仕途有所作為,但現實卻使他心灰意冷。他把自己對人生與夢想都寫到了戲裡。湯顯祖愛寫夢,他的“臨川四夢”中三部都與夢境直接有關。 《牡丹亭》 根據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 改編,是湯顯祖最負盛名的作品。故事與自由。這樣的事情在現實生活要做端莊賢淑的淑女,她雖有養尊處優的物質生活,但在精神上極不自由。她渴望愛情,然而她連遇到一個年貌相當的男子的可能性都沒有,更遑論彼此產生愛情了。杜麗娘內心深處長期鬱積起來的感情和夢想都將被無聲無息地埋葬在這深閨中,沒有一個人能知道她的憧憬和痛苦。陷於愛情痴想的杜麗娘居然(也只能)在夢中找到了愛情,她在夢中遇到了柳夢梅,她雖與他“素昧平生,不知名姓”,卻立刻被眼前這個男人打動了,和他淋漓盡致地愛了一場,極度壓抑的情感暫時得到了釋放。
《牡丹亭》 問世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許多女性觀眾藉此看到了自己可悲的命運,她們比杜麗娘更可憐,杜麗娘還有夢中與柳夢梅幽會的美妙回憶,而她們是連做夢的機會都沒有。她們對愛的渴望,也許是一個永遠不能實現的痴想。相傳,婁江女子俞二孃,因讀《牡丹亭》 傷感而死,湯顯祖還寫了詩來悼念她。杭州的女演員商小玲,因婚姻的壓制,於是,他對禮教產生了懷疑,進而批判,希望能搬開這扭曲人性的沉重精神枷鎖。杜麗娘要的只是一個自由的靈魂,一個不受拘束的身體,“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這是從杜麗娘心靈深處發出的吶喊,也是無數正在遭受禮教約束的人的共同心聲,具有石破天驚的力量。
湯顯祖把劇中的女主人公杜麗娘作為“情”的化身,寫她對情感追求的執著,她追求的這種情感不止是男女之情,而是生死至情。湯顯祖在《題詞》中寫道:“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耶!” 《牡丹亭》 的出現以及對“情”的高度肯定,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它是明中葉以後哲學思潮發展的結果。隨著心學的興起,人們的思想從長期的禁錮中掙脫出來,開始敢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推崇“情”,痴迷於“情”,以“有情人”自居,成了當時的一股社會條件下產生的。
湯顯祖的作品寫了很多的夢,他把自己的夢想、失落和感悟都寫到了夢裡。他寫杜麗娘的夢,表達的是對生命的尊重,對精神自由的渴望,這和他在官場上實施的仁政是一脈相承的;他寫盧生和淳于棼的夢,發洩的是對腐敗官場的不滿,因為這官場斷送了他的夢想; 《紫釵記》 其實那也是一場夢,世上真的有黃衫客嗎?那是湯顯祖盼望社會公平、政治清明的一個夢!湯顯祖的夢想貫穿了他的一生,既然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他的夢想,那麼就在夢裡去追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