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縱橫天下無敵手的項羽,被漢軍包圍在垓下,面臨缺兵少糧的絕境。
彷彿等著看項羽的笑話一樣,漢軍設下“四面楚歌”之計,也就是讓包圍項羽的漢軍連夜高唱楚歌。項羽誤以為楚國都被漢軍佔領,害怕繼續固守陣地,會被漢軍一鍋端,便帶領八百多人趁夜色突圍。
在咸陽分封諸侯的時候,項羽肯定沒有想到,自己居然有倉皇逃命的一天,身後數十萬漢軍的統帥,就是曾經坐在主席臺下鼓掌的劉邦。逃命路上的項羽在想什麼,沒人知道,但是換位思考一下,估計是:命運啊,太喜歡捉弄人了。
跑路到天明,項羽周圍只剩下百餘人,而死死咬住項羽不放的,是賣布出身的灌嬰,以及灌嬰率領的五千騎兵。隨後項羽分兵,三戰三勝,殺近百人。項羽只為證明是天要亡他,而不是自己軍事能力的問題。
突圍到烏江邊,烏江亭長勸他:“江東雖然小,但也有千里土地,數十萬人口,足以稱王立國了,您趕緊過江吧。”
項羽不願意過江。
當初和八千江東子弟去打天下,現在江東子弟都死在外邊了,只有自己一個人回去,太羞恥了。即便江東父老承認項羽是王,他也不好意思發號施令。於是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五名漢將瓜分了項羽的屍體,然後以此為憑證,都被劉邦冊封為侯。
千軍辟易的西楚霸王,就此煙消雲散。
項羽死了,但人間依然有他的傳說,後世無數人在幻想,如果項羽聽了烏江亭長的話,到江東繼續稱王,天下是否會不一樣?
一千年後的唐朝詩人杜牧,赴任池州刺史的時候路過烏江亭,寫了一首詩: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再過幾百年,金兵入侵宋朝,才女李清照南下路過烏江,也感嘆項羽自刎的悲壯,寫了一首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不管他們的詩裡有什麼諷刺和暗示,起碼杜牧和李清照都心疼項羽,並且對項羽寄託了無限希望,認為他只要到了江東,大機率能翻盤。
但問題是,項羽真的有機會翻盤嗎?
爭霸天下是要打仗的,而戰爭勝利的基本條件是經濟和人口。
如果經濟不發達,便不能保證軍隊的後勤,人口不多就沒有足夠的兵員,更缺少經濟生產需要的勞動力。所以在爭霸天下的路上,經濟和人口,往往比統帥的軍事能力更重要。
我們都知道項羽很能打,那麼江東的經濟和人口,能不能支撐起項羽的野心,讓他繼續稱霸甚至反攻?
秦漢的資料流傳下來的不多,現在很難找到具體資料,但我們可以用漢朝的資料參考一下。
《史記·貨殖列傳》裡記載:
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
意思就是,江淮以南的千里土地上,地廣人稀,農業生產仍為刀耕火種的方式,糧食產量非常低下。如果糧食不夠吃,人們就去摘果子、捕魚,反正遍地都是。所以,江淮以南基本餓不死人,但是想大富大貴也很難。
整體來說,經濟條件一般,人們沒什麼奮鬥意志,如果不是亂世爭雄,大部分人都過著歲月靜好的生活。
黃河流域的經濟就不一樣了,可以說是財富匯聚的重地。
《史記·貨殖列傳》裡說了:
“關中……膏壤沃野千里……巴蜀亦沃野……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燕)魚鹽棗粟之饒。”“鄒魯……頗有桑麻之業。”“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魚鹽。”
這些話的意思更簡單了,雖然關中只有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人口也只有30%,經濟總量卻佔漢朝的60%。而四川、遼東、山東和河北等地,都有各地特色產業,足以支撐起地方經濟。
換句話說,整個黃河流域的經濟總量,幾乎佔到漢朝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