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言:“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這是古代很多文人墨客的人生追求,像白居易、蘇軾、陸游等,不僅才華橫溢,而且頗通醫理,很多養生、保健的經驗與技巧,就蘊藏在他們的詩詞中,一些養生理念至今不過時。
詩人陸游享年85歲,這在平均壽命只有40多歲的宋代,是絕對的長壽了。陸游善於養生,其中一個習慣就是“梳頭”,他在《雜賦》中寫道:“覺來忽見天窗白,短髮蕭蕭起自梳。”梳頭簡單方便,有益於身體,堅持個幾天不難,難的是像詩人一樣,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梳頭的好處很多,早在隋代,名醫巢元方就認為梳頭有“通暢血脈、祛風散溼、使發不白”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也印證了這一觀點,並進一步指出,梳頭還有聰耳明目、緩解頭痛、健腦提神等諸多益處。
對於吃飯,尤其是早飯,陸游也有自己的堅持和喜好,他說世人都想長壽,四處尋找長壽的秘方,卻不料最簡單最有效的養生方法就在眼前,那就是喝粥。他說:“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蘇東坡有書帖曰:“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雲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事實也如此,中醫認為米粥性溫,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滋陰生津等功效,特別適合脾胃虛弱、病久體虛之人,因其易消化吸收,也很適合老人、小孩食用。
吃飽喝足了,曬曬太陽是個不錯的選擇,尤其在冬日裡,既可取暖,也有益於身體。詩人白居易就好“負暄”,即在冬天曬太陽。他在《負冬日》裡寫道:“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曠然忘所在,心與虛空俱。”用白話來講,就是曬太陽啊,太舒服了,像喝了美酒一般醺醺然,又像冬眠的蟲兒剛醒來,四肢百骸、每個毛孔都透著暢快。無獨有偶,宋代詩人謝無逸也寫了首《齊東野語·曝日》:“徐徐晨光熙,稍稍血氣暢。薰然四體和,恍如醉春釀。”同樣用酒後微醺的感覺來形容冬天曬太陽的美妙體驗。可見,從某個角度來說,詩人的意趣頗有相通之處。至於曬太陽的好處,除了感官上的享受之外,對身體也是益處多多,譬如有利於骨骼生長,預防骨質疏鬆、貧血、面板病,增強人體免疫力和新陳代謝能力等,如此等等,不勝列舉。
長壽詩人陸游還有個好習慣,就是堅持睡午覺。他重視午睡,也享受午睡,甚至還打趣說,要是有緣得見仙道高人,不求仙方求睡方,有詩曰:“若愛幽窗午夢長,此中與世暫相忘。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至於午睡的好處,除了讓人神清氣爽、活力滿滿之外,單看一組資料就明白了:每天午睡30分鐘,相當於夜間睡眠3小時,能讓體內激素分泌更平衡,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發病率降低30%。午睡醒來,喝一杯下午茶,既養生,又休閒,蘇東坡就好這一口。他認為只要勤喝茶,會喝茶,甚至不用備藥箱:“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這當然是文人的誇張手法,但多少是有些道理在的。早在唐代,醫家就有“茶即藥也”的論斷。現代研究也證實,茶至少有清肝明目、消暑解毒、消食減肥等功效。
陸游還有個養生理念就是“動靜結合”。靜比如冥想、寫詩、練字;動可歸結為“三多”:多做家務、多幹農活、多走走。比如,有空就拿起掃帚:“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掃地。”飯後,喜歡到處走走:“飯罷忌久坐,堅持繞村走。”散步不忘串門,老有所樂:“一日不病出忘歸,繞村處處扣柴扉。”八十多歲了,還能下地勞作:“八十身猶健,生涯學灌園。”好的時候,爬爬山頭:“但令身健能強飯,萬里只作遊山看。”總之,勞逸結合,他想不長壽也難了。
白居易有個養生理念叫作“不畏不憂”。他在實踐和比較中發現,人的外在狀態甚至壽命,都和心態有關:“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畏老老轉迫,憂病病彌縛。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藥。”俗話說,怕什麼來什麼,怕老老得快,怕病病難消。反之,少一些無謂的害怕、擔心與焦慮,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凡事想開一點兒,必定有利於身心健康,有助於延緩衰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只要心態好,人就不顯老”,心態影響一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