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拾貝:狀元是何物

[ 歷史故事 ]

狀元是何物

清朝李調元《淡墨錄》中,有一則《狀元是何物》,妙趣橫生。江蘇吳縣(今蘇州市吳中區)人陳初哲,是乾隆三十七年進士,這一年,他殿試中第一甲第一名,也就是頭名狀元。在一個陽光和煦的日子裡,陳狀元請假南歸,走到甜水鋪的一個小村子,野海棠在路的兩邊盛開,他神情愜意,著了迷,一邊走,一邊看,越走越遠。

忽然,村子的盡頭處,出現一座農家小院。只見竹扉半開,一漂亮少女,很閒適地倚門斜立,她手上拿著幾根柳枝,邊搓邊玩,嘴裡還哧哧笑著。此情此景,陳狀元一時愣在了那裡。好長時間回過神來,陳狀元鼓起勇氣和女孩兒搭訕。

女孩兒很淡定,只是喊她母親出來。見到女孩兒的母親,陳狀元開始自我介紹:“我是狀元。”女孩兒的母親問:“狀元是什麼東西呀?”陳狀元答:“進士的第一名,皇帝親自出題批卷,我們的名字都要登在金榜上的。”陳狀元見此對母女連狀元也不知道,就結結巴巴不知道如何解釋了。女孩兒的母親又問了:“幾年出一個呀?”陳狀元回答:“三年出一個。”那女孩兒就在邊上笑了:“我還以為狀元是千古一人呢,原來是三年一個。”

陳狀元確實是看中了這個女孩兒,也不管她們有沒有文化,懂不懂狀元了。於是他拿出兩塊金子給女孩兒母親,想作為聘禮。女孩兒的母親拿著金子,摩挲再三,又好奇地問:“這是什麼東西呀?聞著沒有香味,放在手上還冷冰冰的。”陳狀元心裡大驚,這對母女什麼人哪,連金子也不認識,於是說道:“這個東西叫黃金,你們得到它,天冷了可以用它來買衣服穿,餓了可以買糧食吃。”女孩兒的母親似乎恍然大悟的樣子:“我家有桑樹百株,良田數畝,不會受凍捱餓,這個黃金還給你吧。”說完就將黃金丟到地上,不再理陳狀元了。

陳狀元的想來很壞,好好的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呢?這個世界上難道還有不喜歡狀元、不喜歡金子的人?

這對母女,只靠自己的雙手生活。不慕名,管他狀元榜眼;不慕利,利我自有之呢。狀元是什麼東西呀?一千年出一個嗎?

這樣的當頭棒喝,雖不是晴天霹靂,卻也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向前走兩步

抗日戰爭時期,一天,上級下達一項危險而緊急的任務,部隊首長立刻召集全體戰士集合。

首長對列隊的戰士說:“有願意擔任這項危險任務的,請向前走兩步!”話剛說完,一位參謀跑來,遞給他一份馬上要簽發的電文,並小聲地向他請示著什麼。

等首長忙完這些,再回過頭面對戰士時,這才發現,剛才的隊伍還是一條直線,竟沒有一個人比旁人多向前跨兩步。首長的火“騰”地起來了,大聲吼道:“現在,中華民族正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作為戰士,你們竟沒有一個……”

這時,站在最前排的一個戰士說:“報告首長,我們每個人都向前跨了兩步……”

張負的慧眼

秦朝末年有一個叫陳平的人,家境貧寒,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可同鄉張負卻不以為然,還把孫女嫁給了陳平。

後來,陳平果然青雲直上,成為一朝重臣。張負這才說出他當年看中陳平的原因:“陳家貧寒,可門前車轍卻很繁密,與他結交的人非富即貴,而且陳平學識出眾,絕不是池中之物。”

皇帝任性,狀元到手

元豐五年(1082年)的殿試期間,宋神宗閒著沒事,就在考場上溜達,突然發現有個考生長得挺有特點,就被吸引了過去。一看他的名字——黃裳,覺得挺有味道,“黃”是尊貴的顏色,“裳”是謙遜的代表,這樣的人還了得?再看看他的卷子,水平也不錯,神宗這時候已經對此人有了好感。

最後定名次時,宰相從第一名的卷子開始念,神宗豎起耳朵聽,不過不是在聽文章的質量,而是聽卷子是不是黃裳的。結果聽了幾份都不是,神宗不耐煩了,說:“停,我看過一份卷子,水平非常高,其中有幾句是這樣的……你們想想是誰的。”

考官們聽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表示想不起來了。神宗急了,生氣地說:“我記得這個考生叫黃裳,你們再找找!”

考官們連忙把卷子都搬出來,一份一份地找,一直翻到第五甲(最後一級),才看到了“黃裳”的名字,趕緊抽出來給神宗遞了過去。神宗這才滿意了,說:“這才是狀元的水平嘛!看看寫得多好,你們能寫得出來嗎?”考官們都低著頭,不敢說話。神宗看著他們那個樣子,越看越討厭,又下令罰了每人30斤銅。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