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戰板橋集

[ 歷史故事 ]

備戰

1940年6月27日,遵照中央軍委指示,彭雪楓領導的新四軍第六支隊和黃克誠領導的八路軍第二縱隊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由彭雪楓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委,張震任參謀長,肖望東任政治部主任。7月27日,根據劉少奇的指示,黃克誠率第四縱隊一部直插皖東北,此後又奉命與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蘇魯豫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由黃克誠任司令員兼政委,共2萬餘人,執行“向東發展”的任務;原八路軍第四縱隊重新作了整編,轄第四、第五、第六旅,共8個主力團,1.7萬多人,由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委,執行“向西防禦”的任務。

板橋集是安徽省蒙城縣東北部的重要集鎮,距離蒙城縣城約25公里,北靠淝河,與宿縣的南坪集相鄰;東有烏集、瓦埠,與懷遠縣相通;西近唐集、壇城,與渦陽縣的曹市集相連。宿蒙公路穿街而過。這裡交通便利,商貿繁榮,過往客商絡繹不絕。同時,這裡又是我軍從淮上到蕭縣、宿縣、永城、夏邑的必經之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早在1940年7月,八路軍第四縱隊一部就在這一帶活動。9月初,四縱司令部進駐渦河北岸的移村集、龍亢集一帶,司令部駐基都堡,特務團駐移村集。9月中旬,四縱隊第五旅旅長滕海清率第五旅警衛營和旅部機關人員進駐板橋集,加強對該地區的防務工作,並先後幫助建立了中共蒙北工委和板橋區抗日民主政府。

板橋集四周築有高厚的寨牆,牆外有兩丈多寬的環形寨壕,壕內佈滿鹿砦等障礙物,南、北、東三面都有磚砌的寨門炮樓。滕海清率部進駐板橋集後,立即帶領有關人員察看鎮內外地形,發動軍民加固防禦工事,加修了寨牆和寨壕,並利用寨牆修築了許多火力點,在集鎮周圍開挖了四通八達的“抗日溝”。

1940年11月14日,駐徐州的日軍糾集駐蚌埠、宿縣的日偽軍共5000餘人,出動汽車70輛、坦克20多輛,在飛機的掩護下,向宿縣、蒙城、渦陽、懷遠等地瘋狂進攻。日軍侵佔宿縣以後,為切實控制宿蒙公路,分割我抗日根據地,11月16日,駐蚌埠、宿縣的日軍500餘人糾集駐南坪集的偽軍十五師1000餘人,沿宿蒙公路氣勢洶洶地向板橋集撲來(當時宿蒙公路已被我軍破壞,通車十分困難)。與此同時,駐徐州、蚌埠的日軍1000餘人、偽軍2000餘人,於17日下午集結在南坪集、臨渙集一帶,作為後續部隊準備西犯蒙城、渦陽等地。

此時,我軍駐板橋集的主力部隊只有五旅旅部和警衛營的3個連及邵光率領的幾十人的區隊。

面對強敵,為擴大我軍的政治影響,支援友軍,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滕海清遵照縱隊司令員彭雪楓的命令,鎮定自若地作了戰鬥部署:命令第十連堅守南門到西南角炮樓一段;十一連防守北門;十二連堅守東門至東北角炮樓之間;板橋區政府幹部及區隊人員全力做好後勤救護工作;五旅十三團的一個營作為預備隊在集西北大趙莊待命。另外還提前在板橋集東北和北面設了兩道警戒陣地,其中,一個排在板橋集東北的烏集設防。各部都抓緊時間加固防禦工事,全鎮軍民枕戈待旦,準備痛擊來犯之敵。

激戰

17日一大早,北方冷空氣突然南下,一時間狂風大作,敗葉四起,塵土飛揚,氣溫猛然下降。此時,全鎮軍民早早起床,整裝備戰。

早上7時許,大批的日偽軍從板橋集東北方向蜂擁而至,一個個端著上了刺刀的大槍,嘰哩哇啦地怪叫著,像一群亟待吃人的惡狼,向板橋集瘋狂撲來。在強敵面前,於烏集設防的警戒排毫不示弱首先迎敵。8時左右,警戒排且戰且退,撤到板橋集北2.5公里左右的第二警戒陣地,敵人緊緊跟蹤而至,戰鬥更加激烈。1個多小時後,我警戒部隊撤回板橋集內。此時,敵先頭部隊的偽軍已接近東門,然後又沿南寨牆迅速向西運動,快速展開,從東、南、北三面包圍板橋集。10時許,敵人在猛烈炮火的掩護下,以偽軍打頭陣,分別從東南和正南方向向板橋集發起攻擊。面對兇猛驕橫的敵人,我軍將士毫不畏懼,待敵先頭部隊進入我火力範圍時,機槍、步槍同時開火,頓時槍聲和手榴彈的爆炸聲響成一片,敵傷亡幾十人後撤退。緊接著敵人又連續組織幾次進攻,我軍將士越戰越勇,連續把敵人打了回去!日軍惱羞成怒,稍後又組織兵力向我東門十二連陣地猛攻,並施放煙幕彈掩護其部隊攻擊前進。我軍將士奮力還擊,等敵人接近寨牆時,將炸藥包和一捆捆集束手榴彈扔進敵群,炸得敵人血肉橫飛,倉皇撤退。

下午1點鐘左右,幾百名日軍緩過氣來,在猛烈炮火的掩護下,挑著膏藥旗向我軍又一次發起了更加兇猛的進攻!子彈、擲彈筒炮彈暴雨般向我軍陣地射來,同時又出動數架飛機對我軍陣地掃射轟炸,企圖以強烈的火力壓制我軍。在其強大火力的掩護下,有幾個敵兵已哇哇叫著越過寨壕爬上了寨牆。在此緊要關頭,我軍將士毫不示弱,在寨牆上與敵人展開了肉搏戰,終於又把敵人壓了下去!就這樣一直戰到下午4點多鐘,敵人連續發起的多次進攻都被我軍擊退。

驕橫的敵人不甘心屢戰屢敗,開始將北面和南面的部隊向西調動。為儲存實力以利再戰,滕海清果斷下令立即從西門撤出板橋集,順著西門外通往板橋集西北大趙莊的抗日溝,和駐大趙莊我五旅十三團的一個營會合。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