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它取代了存在時間長達近800年的周朝。這就是“周秦之變”。我們一般用秦始皇統一六國,或者秦始皇建立大一統郡縣制度來講那段歷史,用“周秦之變”這個說法的不多。那麼我為什麼要用“周秦之變”呢?因為這四個字言簡意賅:“周”是指封建分封制度,“秦”是指大一統郡縣制度,“變”是指以秦始皇統一中國為時間節點,在此之前2000年的中國,和在此之後2000年的中國,存在本質性的不同。
到底發生了哪些方面的變化?要講清這一點,我們可以先分析一個故事。伍子胥是楚國人,與孔子是同時代的人,據說比孔子大8歲。他的父親和哥哥被楚國的國君楚平王給殺了,他為了報父親的仇,跑到了楚國的敵國吳國,帶領吳國的軍隊,把楚國給滅掉了,還把楚平王挖出來鞭屍。
這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復仇故事。伍子胥在中國文化裡當然是正面形象,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人。就連楚國後來的大詩人屈原也好幾次寫詩歌頌他。因為我們從小聽慣了這個故事,所以習之不察,但是如果你細想一下,就會發現這個故事很奇怪。這伍子胥分明不是什麼好人:他是楚國人,父親被楚平王殺了,那是因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不光不能反抗,還要繼續為國效忠,結果他叛國投敵,把自己的祖國給滅了。這顯然是大逆不道,這伍子胥應該是“楚奸”啊!
後世岳飛的情況就很類似,岳飛和長子岳雲都被宋高宗殺死了,死得很冤枉。岳飛的另外三個兒子活下來了。這三個兒子如果和伍子胥一樣,去投奔金朝,幫助金朝滅了宋朝,然後把宋高宗的墳挖了,鞭屍三百,大家會歌頌他們嗎?為什麼伍子胥這樣一個大楚奸,在先秦會受到肯定呢?這個故事鮮明地反映出,周秦之變之前,和周秦之變之後,中國人的生存邏輯變了,評價標準也不一樣了。
在周秦之變以前,中國社會在一個大家族當中,效忠於自己的家族,比效忠國家重要。所以當時人的價值標準是“父高於君”,父親比國王重要。儒家認為,血緣是至高無上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而且給父親報仇,是絕對正確的,別管對方是國君還是什麼,因為“父高於君”。
周秦之變的第一個層次,就是從小共同體變成大共同體。 什麼叫小共同體?就是老子說的“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周初天下是一千多個方國,薛湧說:“一千多個國,大體都集中於狹小的中原地區,每國的人口平均也就是幾千人。”為什麼老死不相往來呢?因為各國在經濟上是自給自足的,不用往來。
當時社會橫向的結構是不連貫的,可以互不往來,或者很少往來。縱向呢?當時社會上當然有等級結構,最上面是周天子,然後是諸侯,然後是卿,然後是士。雖然整齊有序,但是這種結構不像後來的官僚結構那樣能“一竿子插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