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堅(338-385),他率軍東亡前燕,西並前涼,北吞代國,平仇池、定益州,完成了五胡時期北方的唯一一次統一,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然而,這樣一個頗有成就的君王,卻因為淝水之戰的敗績而淪為千古笑柄,這是否公平?
雖說淝水之戰對苻堅和前秦帝國來說是個巨大的轉折點,但在此之前的苻堅堪稱一代英主,自370年前秦滅前燕,至383年前秦敗於淝水這段時間,北方核心地區就處在苻堅的統治之下,從而獲得了十幾年相對和平安定的時光——彷彿歷史的宿命一般,前秦和秦朝統治時間幾乎相同。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苻堅不是荒唐的君主,便是赴死的英雄,而維持了許久的和平這件事,常常為人們所忽略。
其實在學者眼中,苻堅從來不只是淝水之戰中的配角和小丑。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評價苻堅“在皇帝群中是個優秀的皇帝”。歷史學家陳登原認為苻堅有四大善事:文學優良,內政修明,大度容人,武功赫赫。
作家柏楊則認為:“在中國數千年曆史上,有資格稱得上大帝的不過五人,他們是秦始皇、漢武帝、前秦王苻堅、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
苻堅做了什麼?竟然有資格得到大帝的稱謂?
其實,苻堅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一位優秀帝王,甚至可以算作是中國封建時代的一位理想君主。
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位被誤讀的苻堅大帝吧。
“大帝”苻堅
苻堅不是生來便可以當皇帝的。苻堅的父親苻雄不是皇帝,而祖父苻洪(追封)和伯父苻健才是皇帝。
他的伯父前秦世祖苻健有子,而且已經繼位,即厲王苻生。
但苻生其人可能因為眇一目而心理存在缺陷,故即位後淫殺不絕,連皇后也被其無故殺死,導致上下離心,人人自危。357年,他私下說“阿法兄弟亦不可信,明當除之”,意將殺了苻堅和他的哥哥苻法,苻堅等這才聞訊起兵奪位,而苻生的衛隊都不肯抵抗,可見其失政。
苻堅的奪位,對前秦帝國來說,是一箇中興的起點,這個王國從此開始了統一北方的步伐。
從西晉八王之亂後,中國北方便陷入混戰之中,東晉王朝退據東南,而以石勒、冉閔之雄,也未能統一北方,偏偏苻堅做到了,那他的秘訣是什麼呢?
令人意外的是,苻堅這個出身氐族酋長家庭,少時即拜漢人學者為師,繼位時已經是氐族貴族中罕見的儒門子弟。他潛心研讀經史典籍,曾說過:“為政之體,德化為先。”
根據歷史記載,在群雄環伺之中,苻堅推崇漢文化,即位後卻不事征戰,而是下令各地方官員上舉孝悌、廉直、文學、政事四項才德的人才,整飭吏治;同時注重農業,還親自參與耕作,並讓皇后主持親蠶儀式,鼓勵百姓,恢復了太學和地方各級學校,並廣修學宮,甚至每個月親自到學宮去檢查貴族子弟的學業。
然而,現實世界,仁者從來不是無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