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的面子決定了海瑞的帽子

[ 歷史故事 ]

古代官場像海瑞這樣德才兼備、勤績雙全、肝膽俱在的官員不多,按理說此等模範官員應當發光發熱,怎麼也不至於讓他發出“這等世界究竟做成甚事業”的感嘆。可如果說海瑞升官升不上,這話也是不準確的。他的官運不好也不壞,雖然宦途坎坷沉浮,但也升到了右都御史。

海瑞後來遇到了天花板,官運便日暮窮途了。海瑞的天花板是誰呢?是張居正。《明史》是這麼解釋的:“居正憚瑞峭直,中外交薦,卒不召。”所有人都強烈舉薦海瑞,但這沒有用,決定權被張居正緊緊握在手上,他一票就否決了。

“居正憚瑞峭直”,這個是真話。若說海瑞是道德強人,那麼張居正便是政治強人,兩強相遇,道德強人一般是幹不過政治強人的。不過說海瑞只是道德強人,也不完全準確,海瑞的決策力、執行力、落實力,皆有驚人爆發力。更讓其他人惱火的是,他認定的事,他就一定要做成,天王老子來他都不會聽,這就是所謂“峭直”。但不聽話、不聽招呼的官員,沒幾個領導會起用的。聽領導話,跟領導走,領導才讓你在官場行走。

張居正不升海瑞,明面上是“憚瑞峭直”,這個“憚”,理由不太好上臺面,但也可以換個角度,比如:海瑞那麼鬧,會把官場鬧爛的。此外,張居正不升海瑞,還有一個完全正當理由,恰如張居正後來被抄家,差點被起棺鞭屍,有個隱秘緣由是“威權震主,禍萌驂乘”。當年張居正做帝王師,時常數落萬曆帝,萬曆帝回想那一幕幕,氣不打一處來,惡氣便一股腦撒回去。

萬曆帝以小事搞死張居正,張居正也以小事找海瑞的茬,人性善惡,沒有什麼差別,有權力也想多使使惡罷了。

張居正對海瑞意見那麼大,牽扯到徐階。海瑞曾任應天巡撫,治下有松江,那是首輔徐階的老家。之前海瑞呈上《治安疏》,猛烈批評嘉靖帝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靠的是徐階說情與斡旋才留下一條命。

海瑞去救命恩人老家當政,恩人徐階心頭狐疑,是好事呢,是壞事呢?後來驗證了,於百姓不嚴,兒子們橫行鄉里,魚肉鄉親,吞併侵佔土地40萬畝。

海瑞不徇私的,徐階是他救命恩人不假,禍害百姓更不假。海瑞政治不留情,筆端還是留情的,他向徐階寫了一封信:“近閱退田冊,益知盛德出人意表,但所退不多,再加清理,行之可也。”這封信所寫,是海瑞清理恩人徐階田產,徐階退了小部分,大部分不退。退一部分,是想給海瑞一個面子,給國策一個臺階,點到為止就算了。可海瑞卻是不依不饒,先誇了恩人“盛德”,話鋒一轉說你這退得不夠多啊,非要徐階按政策,不折不扣全完成。

最後,海瑞將徐階田產清查到底,將徐階家裡數千奴僕遣散十分之九。這還不算,還將徐階的兒子嚴肅處理:大兒徐璠、二兒徐琨判處充軍,三兒徐瑛削職為民。

海瑞處理恩人徐階,跟張居正有什麼關係?其時,徐階已退,張居正執掌大明權柄,徐階長子來找他求情。徐階也曾對張居正眷顧提拔過的,張居正想博個知恩圖報的美名,便給徐階長子回信:“俟海公人至,當作一書善譬之。”張居正信心滿滿,給海瑞遞說情條子,話說得明白:“存老(徐階)之體面,玄翁(高拱)之美意。”意思是你趕緊順坡下驢得了,既保全了徐階的體面,又能對高拱有個交代。

官員向官員說情,尤其是上司向下屬打招呼,都是權衡過的。所謂權衡者,當然不是法與德,而是權與力。權與力有絕對影響力,官員才會費事去說情,要不去說了情,人家不領情,他的面子無處擱,讓官員以後說話如何算話呢?

等張居正的招呼條子轉到海瑞手上,海瑞卻順手將其丟進了廢紙簍。在海瑞看來,若說官大,徐階曾經也官大;要說私情,你張居正跟我海瑞更沒什麼私情,徐階才是我恩人,要徇私早就徇了。

古代官場升官的事,考慮的無非是德能勤績四項,頂多再加上“禮義廉恥孝悌忠信”八字,從來就沒有面子來摻和一說,可它就在那裡擺著。海瑞德能勤績是不錯,但他不給張居正面子,張居正就能不給他官帽子。有些時候,偏偏就是面子決定了帽子。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