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祠”是根據春秋戰國時期,名士羊角哀與左伯桃在荊門草場發生的忠義故事而建,唐、宋、明、清文人墨客為其吟詩作賦,讚美羊、左二人忠義品格的詩句不計其數。
春秋戰國時期,位於郢都之側的荊門草場是楚國人馴養戰馬、從事馬草交易之地,這裡農業和手工業發達,人口稠密。燕國寒士羊角哀從北向南遊歷,途經於此時,見這裡百姓富足、街市繁華,便在此安了家。得知楚王重視賢德,在招賢納士,因此打算去試一試。與此同時,得知了訊息的西羌積石山賢士左伯桃也從家鄉啟程前往楚國應聘。
時值冬日,左伯桃一路上風雪交加,十分艱苦。當他到達草場時渾身已溼透,正當他走投無路時,看見河邊有一間茅屋,便趕緊上前去敲門求宿。
茅屋主人正是羊角哀,他見來客一身風塵,狼狽不堪,連忙請進屋內,送上熱水,準備好飯菜。左伯桃感激萬分,便自報家門,稱自己路過此地是要前往楚王處應聘。
羊角哀與他談古論今,十分投機,欣然結為兄弟。風雪停後,兩人便收拾好行裝一起上路。
哪知,走了不到兩天工夫,就下起滂沱大雨,一連數日,也不見停,兩人只好冒雨趕路。
行進中,時而大雨時而鵝毛大雪,狂風幾乎要把兩人捲到天上去。二人衣裳單薄,左伯桃擔心兩人都會被凍死,便對羊角哀說:“這般數九寒天,又凍又餓,我們怎能到達郢都?你的學問比我好,不如賢弟帶上剩餘的乾糧,穿上我的衣裳,快快趕路。到了郢都,楚王必然重用你。等你有了成就,再來收拾我的屍骨也不遲。”
羊角哀哪裡肯聽,堅定地說:“你我情同骨肉,我怎能忍心拋下你隻身前往?”左伯桃只得勉強陪同羊角哀繼續往前走,在走了十來裡後,發現路旁有樹幹朽空了的老桑樹。
左伯桃便鑽入樹洞中,對羊角哀說:“咱們暫時在這裡躲一下風雪,你趕快去弄些枯枝幹柴回來生火取暖,待身子暖和了再繼續趕路。”
不知底細的羊角哀趕緊去弄柴枝。待他抱著柴枝返回時,卻發現樹洞前放著一堆衣服和剩下的乾糧。原來羊角哀一走,左伯桃便脫下身上的衣服,在冰天雪地中一心求死。
羊角哀扔下柴草,緊緊摟住凍僵了的左伯桃,心疼地喊道:“兄長為何如此,你叫小弟如何承受!”左伯桃微睜雙眼:“我早已盤算好,賢弟千萬不要耽誤前程。趕快穿上我的衣服,帶上乾糧,去楚王那裡實現你的抱負吧!”羊角哀抱住左伯桃,放聲痛哭:“我寧死也決不能撇下兄長!”爭執間,左伯桃漸漸在羊角哀的懷中斷了氣。
羊角哀只得在痛哭中留下左伯桃,繼續趕路。
正如左伯桃所說,楚王十分賞識羊角哀的才華,更為其列舉的富國強兵之策所折服。楚王立即封羊角哀為楚國上大夫,賜黃金百兩、絹百匹。
重賞之下,羊角哀卻向楚王奏明,如果沒有義兄左伯桃在風雪中解衣捨身的成全,自己也當不了楚國的上大夫。
楚王被二人的情誼深深感動了,他派了大將,備了車馬,陪羊角哀趕到左伯桃去世的地方,以楚國大夫的禮儀厚葬了左伯桃。待辦理完左伯桃的喪事,羊角哀便辭謝了楚王的高官厚祿,在左伯桃的墓前上吊自盡,以此報答知己。
楚王感其義重,差人在墓前建廟,敕賜廟額為“忠義之祠”,即羊角祠。唐、元、明、清多次修繕。當地百姓也以羊角哀為名,將祠堂改作小學,令後世子孫學習並銘記羊、左二人的忠義品格。
光陰荏苒,歲月滌盪,“羊角祠”如今僅剩下完整的地基、數截殘垣斷壁,以及散落在四周的石几、石凳,它們似乎在祈盼,人們能重新拾起那段過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