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的另一面

[ 歷史故事 ]

我讀中學的時候,《鄒忌諷齊王納諫》已被納入語文課本,這篇短文是從《戰國策》中節選的。故從中學時代起,鄒忌就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不但敢於進諫,而且善於進諫,鄒忌之諫也因這篇短文,在當代廣為傳頌。這個鄒忌,真誠、睿智,十分陽光。

在《戰國策》中,同樣也記載著鄒忌設局陷害田忌之事。因為嫉恨田忌戰功卓著,便與公孫閈合計派人“操十金”冒充田忌之人前去占卜,問“三戰三勝”的田忌“欲行大事”即謀權篡位是否可行,能否成功。又密使人“執”此“卜者”為人證,坐實田忌企圖謀反之罪,使田忌百口難辯,“不能自明”。這個鄒忌,狹隘、下作,非常陰暗。

讀過《鄒忌諷齊王納諫》而只知鄒忌之諫的人更是難以想象,如此陰險、卑鄙之事,竟然也會是那個真誠、睿智的鄒忌所為。歷史就這樣無情地記載並向後人展示著一個兩面的鄒忌。

人性之善惡,並存於一體,善惡博弈,此起彼落。這種博弈也叫“內心掙扎”。人性之善“起”時就有善行;人性之惡“起”時就有惡行。這種善與惡的博弈,也可以體現為事業心與名利心的較量,哪一種“心”佔上風,就會有與哪一種“心”相應的行為出現。這種兩面現象,人們通常以“人會發展變化”去詮釋,其實,也不妨從“人性”的層面去剖析。

“人性有善有惡”,往往在人的內心掙扎善惡博弈之時體現出來,善多勝惡者,人稱君子,或曰天使;惡多勝善者,人稱小人,或曰魔鬼。

如此知人,或許會多一分客觀真實;如此知己,或許會多一分自我警惕。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