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盜行為素來招人痛恨,小偷過街人人喊打。然而,歷史上有幾位古人與眾不同,他們在發現盜賊或被盜後,並不急於抓賊,而是先忙著“救人”。
宋代曹州有位叫於令儀的商人,性情仁義忠厚,與人為善,晚年家裡很富裕。一天夜裡,有個小偷進入他家盜竊,被他的幾個兒子逮了個正著。押來面前一看,這行竊之人卻是鄰居家的孩子。
於令儀不解,對這孩子說:“你平時沉默寡言老實本分,為什麼要偷竊啊?”鄰居孩子面露難色:“我家實在貧窮得沒法生活了,迫於無奈才來偷盜。”於令儀便問他家裡需要多少財物。鄰居孩子回答:“如果能有十千(十吊,一萬錢),就足夠度過饑荒維持生活了。”
於令儀聞言,竟然馬上按照鄰居孩子的需求,當場給他“十千”錢。鄰居孩子剛要攜錢離開,於令儀又喊住他不讓走。鄰居孩子以為於令儀要反悔,特別害怕。於令儀卻低聲對他說:“孩子啊,你家那麼窮,你卻深更半夜揹著這麼多錢回家,勢必會引起旁人懷疑和盤問。你還是先在我家住一晚,等到天亮再把錢揹回家去吧。”於令儀的言行,讓這個行竊的孩子既感動又慚愧,深受教育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
抓到小偷不打不罵,反而先問其原因,再施以援手,這已是很難得;而於令儀不僅幫助了因窮盜竊的鄰家孩子,還擔心他被人詰問,留他過夜,體貼地為他保留了尊嚴,真可謂仁厚化人。其實,於令儀的做法並非首例,在他之前,“樑上君子”的故事早已廣為人知。
東漢時期,有名士陳寔,慈厚平和為人正直,他常為百姓判定爭執,講解是非曲直,大家沒有不信服的。同縣的人都說:“寧可被刑律處罰,也不願被陳寔批評。”
有一年“歲荒民儉”,百姓無以為生。荒年多出盜賊,就有一個小偷趁月黑風高,溜進了陳寔家裡。小偷正在行竊,卻聽到主人進屋,於是連忙躍身,躲藏到屋樑上面,想趁機溜走。主人陳寔進門一看,發現家中進了盜賊,並察覺到賊人正躲在自己頭頂上方的屋樑上面。
陳寔鎮定自若,他先起身整理好自己的衣服,接著又把兒孫全部叫到面前,正色教育他們:“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勵、警醒。世上幹壞事的人未必本性惡劣,而是因為平時不注意,小偷小摸,天長日久,壞習慣養成了壞品性,以至於成了這個樣子。我們家屋樑上那位先生(樑上君子)便是這樣的啊。”小偷聞言大驚,羞愧不已,急忙從樑上跳下,跪拜在地,誠懇認罪。陳寔開導他說:“看你並不像壞人,應該深刻地反省自己,棄惡向善。我知道你偷盜應該是貧困所致。”於是陳寔送給他成匹的絲帛,讓他回家重新做人。此事傳開之後,陳寔所在的縣,竟然再沒有偷盜發生。
還有一位北宋時期的官員,名叫劉伯宣,他從宣慰司同知的任上離職,臨時住在某朋友家的別院裡。一天晚上,有一個小偷溜到他屋裡,偷走了他僅有的家當——兩套銀筷子、銀湯勺,還有毛衣和青布長衫共三件衣服。
第二天,家人發現失竊,以致劉伯宣沒有衣服可穿,氣得要立即報官,抓賊追贓。但劉伯宣卻不允許,他就站在自己家門前,對鄰居說:“這小偷不瞭解情況就下手,竟然不知道我是個窮官,全部家當就是這麼一點兒。他們萬一因此被抓捕,這輩子不就完了嗎?銀筷子、銀湯勺我就不要了,但拿走了我的衣服,我實在很不方便,還希望能把衣服還給我,感謝體諒我的這番苦心。”
周圍人笑話他迂腐。但就在第二天晚上,一隻竹筐被隔牆扔到他家後院,開啟一看,正是他丟失的那三件衣服。人們都歎服,劉伯宣一句話,竟然能感化竊賊,“非一日之積也”,這是他多年清廉養成的德性體現。
陳寔、於令儀所遇到的小偷,都是因為饑荒貧窮而從盜,二人以財物幫助、以道德教化,最終使小偷改邪歸正。劉伯宣過於仁厚,又清廉淡泊,不看重財物,因此沒抓賊追贓,而盜賊感於他的品行,還回衣物,被激發了廉恥之心,或許以後就會向善。抓賊懲惡是天經地義之事,但“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面對走上歪路的人,如何激發他的廉恥之心,使其真心悔改、棄惡從善,與懲治他同樣重要。不僅要懲樑上盜,也要破“心中賊”,如此才能樹俗立化,使人人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