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記載,建安六年(201),曹操率軍親自討伐劉備,劉備戰敗,逃往荊州,投靠劉表。一天,劉表請劉備喝酒,共謀以後的打算。席間,劉備內急,起身離席去上廁所。在廁所裡,劉備不自覺地摸了摸自己的大腿,發現髀上生出贅肉,感慨萬千,不禁掉下眼淚。回到酒桌上,臉上還留著淚痕。劉表見狀,十分驚奇,問劉備:賢弟這是怎麼啦?劉備長嘆道:“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原來,劉備看到大腿上的贅肉,想到自己轉眼見老,而功業未建,傷感落淚了。這也就是“髀肉復生”成語的出處。
“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劉備傷心落淚的根本。他的奮鬥目標是在諸侯混戰中振興漢室,建立自己的政權。從二十四歲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開始,他在諸多混戰中浴血拼搏,可因自身實力不足,多次慘敗,不得不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眾多諸侯。以前這裡打那裡攻,或大或小,差不多都還有個地盤,而建安六年這一次,他被曹操打得光了屁股。投奔劉表後,混耗度日,除了結交名士,天天吃吃喝喝,整整七年,什麼作為也沒有,而這時他已四十有加了,成了標標準準混混圈子的油膩大叔。在廁所裡看到大腿上生出的贅肉,想想自己目前的狀態,能不傷心生悲嗎?
三國形成之前,大大小小的諸侯眾多,說不上誰對誰錯,誰優誰劣,勝者為王敗者寇。但劉備為自己追求的目標壯志難酬整天安逸混日而傷心,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大丈夫追求大業,必須執著,必須鍥而不捨,必須殫精竭慮。自我鬆懈,貪圖安逸,必將一事無成。
當年,劉邦率軍攻入咸陽,見宮中美女如雲,金銀財寶堆積如山,想住在宮中不走了。好在樊噲瞪圓眼睛問:你是隻想做富翁,還是想問鼎天下?沒有樊噲這一聲怒吼,恐怕就沒有後面的大漢王朝了。劉表擁有戰略要地荊州,劉備在劉表處天天好吃好喝,如果想過舒服日子,那肯定就沒有後來的蜀國了。
劉備不是受身邊樊噲式人物的吼問,而是見贅肉自己警醒,落淚不是軟弱,不是無奈,而是發奮、催生鬥志。也正因為劉備有這種矢志不渝堅韌不拔的精神,最後才能在強手如雲的三國時期大混戰中,奪得了自己的天地,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努爾哈赤爭奪天下的時候,滿族的總人口不到三十萬,能夠馳騁疆場的壯丁不超過七八萬。而此時的明朝,早已“髀肉復生”,在清軍鐵騎下,簡直成了豆腐渣。滿族人入關後,視騎射尚武為“滿洲根本”,在紫禁城中立下了“下馬必亡”碑。但是,這種傳承沒能代代相傳。
首先,皇帝的御馬就徹底變了。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人的御馬,全部是野性十足的烈馬,取得天下後,與在關外時馴服烈馬為御馬不同,為皇帝選的馬首要標準是平穩。為了讓馬跑得平穩,朝廷專門設上駟苑,養了幾百名馴馬師,他們讓備選御馬首先去跑圈棚,就是在馬場搭建一個只比馬耳高出三指的木棚子,寬度只夠一匹馬奔跑,各個圈棚首尾銜接。將備選御馬關在圈棚裡,馴馬師站在圈棚外,手持馬鞭,抽打選馬。馬在圈棚裡尥蹶子,棚頂的橫木就會磕打馬頭。備選的馬在這種圈棚裡跑上半年,都會跑得異常平穩。馬是跑平穩了,朝廷上下個個養得“髀肉復生”,滿族人的政權卻在劇烈的動盪中滅亡了。想想這個結果,髀肉復生不該悲傷哭泣嗎?
劉備哭的不是大腿上的贅肉,而是贅肉背後無所作為天天泡在酒桌上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