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之間的“軟戰爭”

[ 歷史故事 ]

自澶淵之盟後,遼國信守承諾,宋遼兩國保持了一百多年基本和平的狀態,直到雙雙被金國滅亡,而邊境貿易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宋既想以貿易來維持和平,又想透過貿易弱化遼國的實力,最好能使雙方的經濟一體化,永久地解決北方的威脅。

北宋出口到遼國最大宗的商品就是茶葉,茶葉不是什麼重要的戰略物資,利潤豐厚,大宋更是主動加大輸出力度。

事實上,胡人並非天生喝茶,而是南方漢人有意培養的結果。因為遊牧民族活中的必需品,當然也就成了大宋最好的貿易戰武器。

北宋加大傾銷茶葉力度的結果是,對遼貿易出現了每年八十萬兩的驚人順差。遼國也在拼命想辦法尋找可以賣到大宋的東西。最主要的有兩樣,先說羊肉。北宋人的肉類消費以牛羊肉為主,跟今天的內蒙古羊肉受歡迎一樣,遼羊肉質鮮美,深得大宋人民的喜愛。

但北宋自己也是產羊肉的,宋朝還是擔心衝擊本國的“畜牧業”,不斷地限制羊肉進口,再加上遼羊的進口生意一半掌握在官方手中,這也使得宋遼貿易始終衝突不斷。

兩國貿易本身拼的是雙方的生產能力,遼國毫無疑問是佔不了上風的,但遼人也不笨,知道佔不了大宋的便宜,那我就來個“乾坤大挪移”,做起了“中間商賺差價”的轉口貿易。

遼對宋是小國,但對西邊的高昌、龜茲、于闐、甘、沙、涼等卻是大國,再加上地理位置好,壟斷了它們對宋的貿易,遼從宋進口的大量商品,加價賣給了這些國家,所以最後對宋的貿易逆差,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大。

你看,貿易真是個神奇的東西,硬是把馬背上的勇士,變成了精於算計的“中奸商”。這個轉變,好處是國力大盛,生產力進步神速,但壞處是遊牧民族老是不打仗,等於自廢武功。

可謂是成也貿易,敗也貿易。

遼平衡對宋貿易的商品有兩樣,一個是羊肉,另一個就是食鹽。

為什麼遼生產的鹽這麼有競爭力呢?其實本來是沒有他們什麼機會的,問題就出在大宋的食鹽專賣上。官辦生意由於腐敗橫行、效率低下等原因,價格都是沒有競爭力的,只能靠政府強行專營,這才讓遼鹽顯得“價廉物美”,成為北方地區最主要的私鹽。

雖然宋打擊私鹽的力度非常之大,販運二十斤以上就要殺頭。但鹽是生活對官鹽民怨極大,而且很多人只買得起私鹽,掉腦袋的事也有人做,遼正是看到這一點,才大力傾銷遼鹽。

最終宋仁宗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特許河北不實行食鹽專賣,以提高宋鹽在河北的競爭力,打擊遼鹽的市場,這也算是“抗遼前線”老百姓的好處之一吧。

既要透過貿易關係維持兩國基本的和平,又要防止對方利用貿易坐大,戰略物資就成了自由貿易的例外品,這就是貿易戰的第二部分——資源戰。

北宋嚴禁出口的有硫磺、焰硝、盧甘石、竹牛角、箭桿、水銀、丹漆等軍需物資;遼國主要禁止馬匹、糧食等輸出。

但在馬匹貿易上,卻再次體現了貿易戰的複雜性。

宋的國土雖然都是農耕區,但宋太祖認為自己打不過遼國,是因為馬不行,所以就在河北圈了一百多萬畝耕地養馬,算是戰略物資吧。

可到了後來,人多田少,宋仁宗覺得把農田變成牧場,實在是太浪費了,而且馬養得也不好,打不了仗。剛好宋遼和談了,就變成每年向遼國買好馬,土地復耕,可謂一舉兩得。

可沒買幾年,遼帝清醒了,宋嚴禁軍需物資出口,我幹嗎要把馬賣給他們啊?於是一聲令下,禁止馬匹出口。

這個“貿易禁令”也讓北宋清醒了,這麼重要的戰略物資,怎麼能依賴“敵對勢力”呢?就算不能“國產化”,也要來源多樣化吧。

這就促使宋對西夏和談,加大西夏良馬的進口力度,還大力發展與吐蕃後裔唃廝囉的馬匹貿易,遼一看傻眼了,出口禁令不但沒起到作用,反而“自損八百”,漸漸也就管得不那麼嚴了。這樣,北宋透過“多邊貿易談判”,解決了戰馬的問題,交易所得的戰馬數量和質量遠遠超過原先養馬的數量。

按理說,遼宋之間是不可能有貨幣戰的,有也是對宋朝有好處,因為遼是貿易逆差方,出口的東西不足以買回遼國想要的東西,貨幣應該是流向宋才對。

可問題是遼國境內沒有銅礦,遼幣沒有什麼信用,交易只能用大宋的銅錢,現在宋遼兩國貿易失衡,想要繼續下去,遼國就得想盡一切辦法得到大宋的銅錢,包括大力發展轉口貿易,甚至私鑄大宋的鐵錢,這就使得宋錢大量流入遼境,遼國成了“宋元區”。

如果發生在現代,這對於大宋是件好事,等於大宋平白無故在所有使用宋錢的交易上按比例收了一筆“鑄幣稅”。

可問題在於,這是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不能開印刷機印鈔,造幣是要實實在在地用銅的。這就導致了一個比貿易戰更嚴重的問題,宋朝的銅錢不夠用了。

可宋遼貿易是大宋外交的核心,又不能讓遼國沒有現金。這一逼,最終逼出了宋朝為世界金融史做出的最大貢獻,即最早的紙幣——交子,但同時,也創造了自我毀滅的“金融惡魔”。

紙幣的出現,短暫地解決了商品流通中貨幣不足的問題,可嚐到甜頭的宋朝統治者,突然發現了一個“取之不盡”的寶藏——從今天起,皇帝我想買什麼,只要印上一批“交子”,就萬事大吉了。

現代人都知道濫發貨幣的結果就是通貨膨脹,可古人沒有領教過它的厲害,北宋前期的皇帝還很剋制,可到了宋徽宗這個浪漫的皇帝手裡,紙幣發行量猛增20倍,貶值最高達90%,在金滅宋之前,宋財政實際已經崩潰了。

所以,不是大宋太軟弱,而是周邊敵人太多太強大。而且單純的軍事行動充滿了偶然性,貿易戰其實是全面國力的競爭,包括經濟、軍事、政治、文化的全面比拼,正是“以己之長,克敵之短”,才能使兩宋在強敵環伺之下,苦苦支撐三百年。

補充糾錯
上一篇: 贅肉當哭
下一篇: 一言難盡的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