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是個歷史的政變集中爆發的時期,奪權當然是核心問題,而政治的不穩定顯然是引爆政變的重要因素。而這,自然又是武則天曆史影響的一部分。即使女皇已經去世,圍繞她的埋葬地——乾陵,也依然爭論不休。
神龍元年(705)十一月壬寅,武則天駕崩於上陽宮, 臨終前,她宣佈遺制,內容為: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其王、蕭二家及褚遂良、韓瑗等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成令復業。然而,瞭解皇帝的臨終遺志向來是複雜的難題,究竟多少是本人遺志,根本無法考證。簡單的理解辦法,就是認定其為本人意志。而這個意志,顯然也是獲得了當政者的同意。
很奇怪的是直到這個時候,武則天的帝號才取消。原來神龍政變,中宗雖即皇帝位,但並沒有取消武則天的帝號,繼續稱武則天為“則天大聖皇帝”。這一年的唐朝,竟然有兩個皇帝存在:唐中宗及其母親武則天。
武則天的遺制“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看上去是幾個事,其實屬於一件事,即武則天的身後事。祔廟是歸屬李唐皇家太廟,歸陵是歸葬乾陵,如果繼續保持帝號,入廟和歸陵都無從談起。
可以認為,這個遺制是符合唐中宗的意志的。但在執行武則天遺制的過程中,還是發生了糾紛。十二月,合葬乾陵的事情已經決定,忽然有人上疏提出反對意見。提意見的人是門下省的給事中嚴善思。嚴善思是從高宗的立場表達拒絕武則天的,那就是作為最高的皇帝,乾陵修建的時候何等嚴密,如今要合葬,勢必耍鑿開乾陵,勢必要驚動唐高宗的靈魂,顯然這種驚動不僅是不禮貌的,更會有害。他指出,乾陵修建之後,唐朝國難頻頻發生,如今這樣地折騰乾陵,一定會帶來更多的災難,而最大的災難就是武則天統治天下二十多年。他指出,如果在乾陵附近另外選擇一個吉利的地方埋葬武則天,一方面不會破壞高宗與武則天的夫妻名分,靈魂自然會接觸溝通,另一方面也更符合中國的古老傳統,因為合葬是很晚近的事,古代並不合葬。
嚴善思的報告,邏輯清晰,立場鮮明,無不是從國家立場出發,急皇帝之所急。更重要的是,這種想法在朝廷中絕不是孤立的。唐中宗不能不考慮這一點,而武則天的埋葬確實事關重大,於是下令讓百官詳議。史書沒有記載詳議的具體情形,但可想而知的是百官各有各的觀點,議論紛紛,從而讓武則天與高宗是否合葬、怎樣合葬的問題公開化、表面化,皇帝更加難以控制。
簡單地說,鑿開乾陵,讓武則天與唐高宗用最親密的方式合葬最有利於武則天的權力繼承者,有利於武則天的身後評價。史書記載,唐中宗也是一個弱勢的皇帝,始終擺脫不了武則天的強勢影響,而此時在朝廷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武三思。武三思與韋皇后密切配合,完全掌控了唐中宗。一旦武則天與唐高宗分葬,或者不是同墓而葬,武則天的敵對勢力一定會大加利用,不僅損害武則天的名譽,也會讓唐中宗深陷不孝的泥潭。其實,唐中宗雖然是李唐的恢復者,但他的合法性不僅來自唐高宗,也來自武則天。武周與李唐的對立是歷史,唐中宗希望這種對立儘快結束,而把武則天與唐高宗合葬,最有象徵意義,李唐與武周的對立終於在乾陵結束。
武則天與唐高宗合葬完乾陵成,乾陵巍峨,一墓而葬兩任皇帝。但乾陵還有很多未盡事,無字碑就是著名的爛尾工程。
乾陵裡埋葬著唐高宗和武則天,立碑在最初看來,合情合理。唐高宗去世的時候,武則天已經在乾陵為高宗修建了一座碑,名“述聖碑”,武則天親自撰寫了碑文,情真意切地歌頌大帝唐高宗的豐功偉績。
武則天既然已經合葬乾陵,應該根據高宗的辦法,也樹立一座豐碑才對。唐中宗一定如此想,於是在高宗“述聖碑”之側,也樹立了一座石碑,準備為武則天的一生進行文字歌頌。然而,這座碑一直空置在那裡,終唐之世也沒有把應有的碑文刻寫上去,成了一座著名的無字碑。
無字碑是怎樣成為一個爛尾工程的?此事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間,後來人紛紛展開自己的想象力,為乾陵這座無字碑的所以然給出答案。
在這些答案中,影響比較大、最有想象力的說法據說來自郭沫若。說這是來自武則天的主意,她知道身後一定會被說三道四,所以很瀟灑地決定,空置其碑,任憑歷史評說。把自己的評價交給歷史,表現出十分自信的姿態。
其實,此事恐怕不能歸因於武則天的決定,在這個時期,更重要的人物不是武則天而是皇帝唐中宗,因為他是“喪主”,武則天的喪事,唐中宗才是責任人。唐中宗在武則天的碑上,寫什麼才是正確的、合理的,沒有問題的?
武則天是唐朝的敵人,是她取代了唐朝,建立了武周。武周雖然只有一個皇帝,但畢竟是唐朝的取代者,唐朝如今成為評價者,他們會怎麼看?他們能怎樣看?對此,即使唐中宗有很多不同意見,也無法抗拒主流民意。嚴善思就很客氣同時也不含糊地指出,乾陵修成之後,唐朝禍患不斷,而最大的禍患就是武則天執掌天下二十多年。這個事實有誰能否認呢?誰也不能。
既然天下的主流民意是否定武則天的,無人可能站在武周的立場上看待武則天,那麼唐中宗作為神龍政變的旗幟,李唐復辟成功的領導人,他就堅定地在李唐的立場上,徹底否定武則天不是很簡單嗎?確實有很多人抱著這種想法,所以認為唐中宗軟弱不堪,大事不明,怒其不爭。而唐中宗有自己的難題,並且是任何外人都解決不了的。唐中宗是武則天的親兒子,雖然武則天廢黜過唐中宗的皇位,但是武則天最後時刻要中宗接班的意向還是很清楚的。唐中宗參加神龍政變,確實是張柬之他們裹挾的結果,他的意願很不強烈。所以,從孝道的立場出發,中宗對武則天是有虧欠的。
那麼,中宗如何書寫無字碑呢?稱讚武則天,有違武則天篡唐的事實,貶低武則天則與孝道觀念不符。作為武則天兒子與繼承人的唐中宗,怎樣公開書寫自己行為有問題的母親?不說,勝過一切,此時無聲勝有聲,至少可以避免許多政治問題。無字碑應該是唐中宗的真實心理的寫照,而從唐中宗視角看待無字碑應該是比較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