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的書韻人生

[ 歷史故事 ]

劉少奇人生的第一次重要轉折,始於1920年閱讀的一本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小冊子。後來,劉少奇專門談到過這段經歷:

在共產黨產生以前,馬克思主義也傳到中國來了,我就是在1920年,看到了那樣的小冊子。從前聽到過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後來看到無政府主義的小冊子,又看到馬克思主義的小冊子。此外,還有一個最大的事情,就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這個革命把全世界想要革命但又沒有找到出路的人都驚醒了。特別是在中國,我們那時感覺到了亡國滅種的危險,但又不曉得朝哪裡跑,這一下就有辦法了。

找到方向後,劉少奇毅然報名赴蘇俄勤工儉學。預備赴蘇俄的日子裡,劉少奇除了參加集體活動,就是學俄語、看書,特別是閱讀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這是被介紹到中國來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由於蘇俄當時生活物資極端匱乏,劉少奇等人每天的食物只有一塊兩個手掌合起來大小的黑麵包和幾個土豆。這群年輕小夥子,餓得連4層樓都爬不動。即便如此,劉少奇還是以樂觀飽滿的精神狀態堅持學習和閱讀。在這裡,他完成了由閱讀簡單宣傳冊到閱讀艱深馬克思主義原著的跨越,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為今後的革命事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革命戰爭年代、寫作到深夜的習慣。

劉少奇還喜歡和幹部們交流讀書心得。從《反杜林論》到《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還有艾思奇編的《哲學選輯》,他都與人談過,而且很有見地。

儘管戎馬倥傯,劉少奇卻從未將此作為不讀書的理由,反而結合實際工作需要,加緊學習理論,寫下了《關於白區的黨和群眾工作》《論共產黨員的修養》《論抗日民主政權》《論黨內鬥爭》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彩篇章。這段戰爭歲月,也是劉少奇理論創作的高峰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劉少奇在日理萬機之餘,儘量給自己留出規律的閱讀時間。

劉少奇辦公室的外間,周圍十多個書架上都放滿了書。大多是馬、恩、列、斯和毛澤東的著作,還有《資治通鑑》等歷史書籍。這些書裡面夾了很多書籤。

除了規律閱讀,劉少奇還有“專題式的集中閱讀”。閱讀時機,選在過於勞累或身體狀況欠佳時中央為他安排的假期。由於他總喜歡休息時帶檔案看,保健部門不得不規定:少奇同志休息,必須離開家,並且不準帶辦公物品和檔案。他不好違反這個規定,便帶上了書。

1959年,劉少奇因肩周炎去海南島休假。當時,“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已經暴露出一些問題,毛澤東建議全黨認真學習政治經濟學,以更好地指導經濟工作。劉少奇積極響應號召,把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寫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修訂第三版)》下冊(社會主義部分)帶到了海南。

到海南的第二天,劉少奇就給中辦主任楊尚昆寫信,講了自己和身邊工作人員按計劃讀書、開小組會的想法,並請他們幫助物色兩個熟悉古典政治經濟學又瞭解當前經濟理論性問題的專家來這裡輔導。楊尚昆等經過研究,請著名經濟學家王學文、薛暮橋赴海南參加劉少奇讀書小組。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