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建元六年(370年)六月,前秦丞相王猛率步騎6萬兵馬征伐前燕,前燕國主慕容暐聞報,命太傅上庸王慕容評“將中外精兵三十萬以拒秦”,雙方在潞川(今山西潞城東北)對峙。
敵強我弱,為了能做到知己知彼,王猛下令徐成偵察前燕軍隊的部署情況,規定必須在日中返回大營報告。戰事緊迫,王猛焦急地等待著,然而直到黃昏時分,才見徐成趕了回來。
王猛統軍素來以軍紀嚴明著稱,徐成竟然敢違背軍令,這讓他十分生氣,當即下令:“把徐成拉出去斬了!”
眾人嚇得大氣都不敢出,這時,將軍鄧羌站了出來,請求說:“如今敵眾我寡,馬上又要開戰了,徐成是不可多得的良將,應當赦免他的罪責。”
王猛冷著臉回答說:“如若不殺徐成,軍法何在!”
鄧羌再次懇求說:“徐成是我鄧羌的部將,雖然他違期失律理當處斬,但我願與他一同死戰,以贖其罪!”
王猛依然不為所動,說:“不行,軍法不是兒戲,豈能出爾反爾!”
鄧羌也生氣了,他是前秦第一猛將,脾氣暴躁,見王猛如此不給面子,立刻返回自己的營帳,擂響戰鼓,集結隊伍,準備攻打王猛。
王猛聞訊,派人詢問鄧羌為何如此妄為,鄧羌回答說:“我們接受詔令討伐遠敵,現在卻有近敵想讓我們自相殘殺,我想要先把他除掉!”王猛當眾稱讚鄧羌仗義又勇敢,又派人告訴他:“請將軍息怒,我現在就赦免徐成。”
鄧羌見徐成獲免,也覺得自己的做法屬於以下犯上,過於放肆,便親自前往王猛的帥帳謝罪。王猛笑著拉起他的手說:“我這是考驗將軍罷了,將軍對本軍的將領尚且如此,何況是對國家呢,我不再憂慮敵人了!”
過了不久,與燕軍的決戰即將開始。王猛考慮前燕軍隊人數眾多,聲勢浩大,需一猛將衝擊敵陣,挫其銳氣,這個人非鄧羌莫屬。於是,他將鄧羌召到帳前,鄭重地叮囑說:“今日之事,非將軍莫屬。”
不料,鄧羌對王猛提出了條件:“如果能給我司隸校尉的官職,其他的事您就放心吧。”
王猛說:“這不是我所能做到的,不過我能任命你為安定太守、萬戶侯。”
鄧羌不高興地走了。
不久,大戰開始,王猛急召鄧羌,然而鄧羌躺在床上默然不應。王猛不得已,親自到鄧羌的營帳,答應了鄧羌的要求。鄧羌這才一躍而起,隨後率部將張蠔、徐成等人跨馬揮槍,馳入前燕軍,打得前燕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王猛見狀,乘機揮軍全線出擊,大破燕軍。前燕軍主帥慕容評因為跑得快而倖免於難,潞川戰略決戰以前秦軍大勝而結束。
雖然是受鄧羌脅迫而允諾給他升官,王猛卻沒有食言。鹹安元年(371年),他趁攻打洛川立有戰功之機,請求前秦國主苻堅任命鄧羌為司隸校尉。
苻堅下詔回覆說:“司隸校尉負責督察京城周圍的地區,職在政務,不能用來優待名將。鄧羌有廉頗、李牧那樣的才能,我準備將征伐的事情交給他,在南方掃除揚、越之地,並晉升他為鎮軍將軍。”
在王猛的努力下,前秦君臣團結,戮力同心,最終實現了統一北方的偉業。
俗話說:“將軍趕路,不追小兔。”王猛成功的根本在於他的大局意識。面對大局,持經達變,知進能退,方能避免捨本逐末,不被小事所幹擾,不為無謂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