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陽虎在魯國做官,提拔了很多人才,宮廷將士、大官要員……有一半幾乎都是他提拔的。後來他因“亂魯”獲罪,“逐於魯,疑於齊,走而趙”,累累若喪家之犬,卻沒有一人來報恩相助。一天,他遇到趙簡子,趙簡子請他喝酒,幾杯下肚,陽虎失聲痛哭,把一肚子委曲告訴了簡子,感慨萬分地說:“我以後再也不輕易樹人了!我培養提拔了那麼多人,到如今他們跟我形同陌路,還要追捕我、殺我,沒想到我竟落得如此結局啊!”說得一把眼淚一把鼻涕。
趙簡子一聽,就說:“哎呀,足下這話說得不對,古人說,賢者知恩圖報,不肖者不能也。春育桃李,夏天可以在樹下乘涼,秋天可以吃樹上的果子。如果春栽蒺藜,夏不可採其葉,秋只能得其刺啊!足下所樹,非其人也。”意即你想吃果子,就要看看當初你栽的是果樹還是蒺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要“擇而樹之”,不要等到現在來後悔啊!現在“樹而怨之”,應該埋怨的是您自己啊!
這便是趙簡子“通俗版”的人才學,例子淺顯易懂,批評了陽虎用人的盲目和失策。
還有一例:有個叫楊因的人,從魯國趕來求見,趙簡子正在吃飯,立即放下飯碗出迎。楊因訴說:“我在家鄉三次被趕出來,後來跟君主辦事,又五次被辭退,聽說您喜歡人才,特來拜見。”左右謀士就低聲跟趙簡子說:“居鄉三次被趕出來,是不容眾;事君五去,是不忠上,這位先生已經有八次不良記錄了。”趙簡子說:“你們有所不知,往往有這樣的情況:女人長得很美,必然遭醜婦嫉妒;有大德的人才,亂世必然孤立;有正直之心的人,邪惡勢力必然憎恨。”趙簡子是就事論事,人才也有“背時”的時候,難得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運氣。似是為楊因說話,打了個誰都能聽懂的比方,可以說是力排眾議,支援人才另找出路。
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認識趙簡子的人才觀,未免失之陋俗。
這趙簡子是趙武的孫子,他在任晉昭公的大夫時,致力於改革,為後世李悝變法、商鞅變法首開先河,並積極推動郡縣制社會發展起了推動的作用,是個了不得的人才。所謂春秋無義戰,爭奪的不光是土地、財富,還有人。《說苑疏證》有云:“有國者不可學‘春秋’。生而尊者,驕;生而富者,傲;生而富貴者,又無鑑而自得者,鮮矣!‘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甚眾。”
趙簡子也明白,春秋歷史其實是家族史,世道很亂,當時的人才,除了為“尊者”“富者”所用,是沒有其他出路的。所謂“桃李經濟”,就是告誡陽虎,無論是“蒺藜”還是“桃李”,實際上都不是屬於你的,抱怨是枉然的,因為你自己也不過是季孫氏家族的一棵“樹”,你敢說你自己是“桃李”或是“蒺藜”嗎?你陽虎雖因投靠季孫氏,掌握了兵權,選用了不少人,你就不想想,這些人才,端的畢竟是季孫氏的飯碗,當你謀反敗露,與季孫氏分道揚鑣時,這些人一下子就會變成你的“蒺藜”,季孫氏的“桃李”,這是很自然的,難道還不明白嗎?
最後,戲劇性變化發生了。趙簡子把陽虎和楊因這兩個人都收留了,並且委以重任。這才是可圈可點的大手筆。
趙簡子其實知道陽虎的口碑不是很好,他應聘好幾國,表現都不老實,不是貪汙腐敗,就是結黨營私,圖謀政變,被稱為“亂臣”,但趙簡子仍舊收留了他。那位有八次不良記錄的楊因,也被委以重任,不怕他們故態復萌。
趙簡子唱這一出,頓使輿論譁然,但他力排眾議,說:陽虎要顛覆的是那些可以被顛覆的政權,我怕什麼?——他有這個自信,也有這個氣魄。從中也可以看到春秋戰國時期人才爭奪的刀光劍影。
由此可見,趙簡子的“桃李經濟”,是很淺顯通俗的人才學,屬於“言近”,敢收留陽虎和楊因以及其他有“不良記錄”的人才,以圖自己的霸業,才是他的人才學的遠旨和眼光,沒有城府在胸,實難做到。
有多少人“一變蠍子就蜇人”,說明“蒺藜”和“桃李”在一定的條件下,是會互相轉換的,沒有定數。趙簡子“種”的什麼,成竹在胸,實在是用心良苦,當然也值得“陽虎者”好好咀嚼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