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兵的文人

[ 歷史故事 ]

從前讀金庸小說,沒來由就記住了《碧血劍》中的幾句話:“明朝裡最能打的官軍將領非盧象升莫屬。而盧象升就是進士出身,文章寫得一級棒,打仗同樣一級棒。他率軍橫掃中原,打得闖王高迎祥一蹶不振,打得張獻忠望風而逃,七頂山一役,幾乎把李自成的精銳殲滅殆盡。盧象升還是抗清名將,1638年12月,盧象升率孤軍與數倍於己的清軍精銳遭遇,戰死於鉅鹿。誠如後來桐城派大家方苞所言:“明之亡,始於孫高陽之退休,成於盧忠烈之死敗。”

孔子的教育理念要求貴族士大夫不僅要讀“六經”,還要會“六藝”,軍事便含於“六藝”之中。所以,春秋戰國、秦漢魏晉之時,文人出行都是要帶劍的,像管仲、班超那樣的文人皆可帶兵打仗。而到了宋代,文人帶兵打仗就更普遍了,李綱、陸游、范成大、文天祥等人皆經戰陣,其中屬范仲淹與辛棄疾最能打,岳飛那就更不用說了,就連寫《夢溪筆談》的沈括都曾領兵與西夏交手,且戰績可圈可點。

文人帶兵,其實有文人帶兵的好處。古代當兵的文化程度多不高,普遍敬重文化人。而文人比較體恤下情,與人交往以禮相待,多具人格魅力。比如“岳家軍”能征善戰便少不了岳飛人格魅力的影響;還有王陽明,他帶兵打仗時有很多人就是衝著他的學問而投至麾下。要說也是,不用花錢就能學到東西,何樂而不為呢?

外國文人裡最能帶兵的數塞萬提斯。雷邦多海戰爆發時,他正發高燒,躺在艦艙裡昏迷不醒。但戰鬥一打響,立馬清醒過來,戴上頭盔,操起長劍便帶著他手下的弟兄衝到甲板上,兩顆子彈幾乎同時射中他的左臂,他昏了過去。雖然最終他活了過來,但那條被擊穿的左臂最後只得截肢。塞萬提斯也由此獲得了一個響亮的雅號——“雷邦多的獨臂人”。

還有一位能帶兵的外國文人是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1935年,戈爾丁大學畢業,便開始文學創作。“二戰”爆發後,戈爾丁以中尉軍銜加入英國皇家海軍。作為戰艦指揮官,他經歷了許多大的海戰。在其指揮之下,英軍擊沉德軍戰艦俾斯麥號。

說實話,論審時度勢,文人裡大約沒幾個人能趕得上曾國藩的。曾國藩帶兵講究“結硬寨,打呆仗”,核心是減少損失,積小勝為大成,這其實緣於曾國藩之不得已。曾國藩帶的是子弟兵,死不起人,帶兵打仗,他只能取巧。所以,湘軍每到新地,立馬挖壕溝圍城,直到把城圍得水洩不通為止。曾國藩是要用世界上最笨的辦法,來打贏世界上最聰明的仗。

當兵的死得少,對當官的怨氣就少。而大盛後防大衰,請辭節制四省大權,主動裁撤湘軍,保全的不單是自身和子孫,還有家鄉父老之福廕。曾國藩能在鼎盛期選擇功成而退,令曾氏家族至今繁盛,更是為後世文人做了很好的典範——對於一個真正的文人而言,遇到國家危難,自是匹夫有責;而倘若世事安穩,那麼,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