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器官中,頸項相當重要,上連頭顱,下接軀幹,乃關鍵通道。它又最為靈活,可前仰可後合,可左顧可右盼,只要柔軟的功夫到家,頸項顛倒也不難。諸如“人在矮簷下不得不低頭”“點頭哈腰”之類的詞彙,便是頸項足夠靈活的明證。但歷史上偏偏就有不柔軟、不靈活的頸項,它長在一個叫董宣的人身上。
東漢初年,董宣做洛陽令。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的家奴白日殺人,逃到公主家躲了起來,追捕的官吏只好徘徊於公主府外,“望奴興嘆”。一次,公主出行讓這家奴陪乘,董宣就在夏門亭堵著,“以刀畫地,大言數主之失”,結果真就把公主家奴就地正法了。
湖陽公主哭著跑到弟弟光武帝劉秀那兒告狀。劉秀不明就裡,要鞭殺董宣。董宣不服,皇帝如此包庇公主縱奴殺人,還怎麼治理天下?劉秀親眼目睹了西漢後幾十年的動亂,深知初創新朝之不易,內心已被董宣說服,原諒了董宣,但為了給公主一個臺階下,就讓董宣給公主磕頭道歉。
誰知董宣堅決不磕頭道歉。“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劉秀讓宦官強按著董宣給公主磕頭賠罪,董宣兩手撐地,梗著頸項,就是不肯低頭。攤上這麼個耿直不要命的人,劉秀也只好“敕強項令出”。從此董宣便得了一個“強項令”的綽號。
董宣這個強項令,從此威震京師,達官貴族、豪強劣紳“莫不震慄”。皇帝姐姐的家奴犯法他都敢殺,更何況眾人?再說了,連皇帝都按不下他的頭,誰的頸項有他的硬?於是,因董宣字少平,京城有歌謠瘋傳:“枹鼓不鳴董少平。”
其實,頸項硬不硬,取決於頸項上面的腦袋。腦袋裡塞滿膽小懦弱、阿諛奉承、卑躬屈膝、見風使舵……頸項自然就硬不起來,牽連著腰彎膝蓋軟,整個身體就會不由自主地匍匐在地,無需人按,更不會用手強撐;腦袋裡如果裝著大義凜然、公正無私、不畏強權……頸項就硬,不但頸項硬,整個人渾身上下充滿了硬氣,就像董宣一樣,皇帝也按不倒他倔強的頭顱。
董宣七十四歲時死在官任上。劉秀派使者去慰問,只見“布被覆屍,妻子對哭,有大麥數斛、敝車一乘”。劉秀分外傷感地說:“董宣廉潔,死乃知之!”董宣不畏強權和他的廉潔密不可分。自身清正廉潔便不會授人以柄,自己沒有把柄。行事自然就沒有顧慮,脖頸子硬,腰桿子更硬,皇親國戚面前也敢不低頭、不折腰。試想,自己屁股都不乾淨,哪還有膽量去管別人?即使面對歪風邪氣,又哪裡來的勇氣跟人家較真兒?可能早就跟不法勢力蛇鼠一窩、沆瀣一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