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公兩問

[ 歷史故事 ]

衛靈公是一個有意思的人。他看起來頗顢頇,其實很精明,孔子對他的評價也很矛盾,他曾經對季康子說衛靈公“無道”,但當季康子疑惑無道之君何以不失位時,孔子說他很會用人,手下有仲叔圉接待賓客辦理外交,祝鮀主管祭祀,王孫賈統率軍隊(《論語·憲問》)。衛國本來就是一個多君子的國家,《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衛獻公三十三年,吳王子季札入衛,評價衛國是:“衛多君子,未有患也。”當時衛國有蘧瑗、史狗、史鰍、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等等,十二年後,衛靈公即位,看《論語》和《左傳》,我們還知道衛國此時還有蘧伯玉、甯武子等等,真是一時人才之盛。因為他會用人,孔子又對魯哀公說衛靈公是當時最賢明的國君(《孔子家語·賢君》)——估計孔子這樣說,也有借衛靈公敲打魯哀公的意思在,魯哀公手下的人物上拿得出手的,就寥寥了,連對孔子,他都是“生不能用”的(《孔子世家》載子貢語)確實,整體而言,衛靈公是一個不錯的國君。傳說他們。”(《子路》)當然,細揣孔子的話,衛國的老百姓還比較窮,文明程度也還不高。而這,正是孔子希望大有作為的地方。

但那麼善用人的衛靈公,卻和魯哀公一樣,沒能用孔子。

衛靈公對孔子,問過兩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透過這兩個問題,我們來看看為什麼衛靈公沒有用孔子。

第一問,見於《史記·孔子世家》: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祿幾何?”對曰:“奉粟六萬。”衛人亦致粟六萬。

這一問,潛臺詞很明白:孔先生,別犯愁,魯國虧待了你,衛國給你找補回來——在衛國,您老可以異地做官,官復原職。

這一問,顯示出衛靈公的眼光。這老狐狸知道孔子是一流的人物,六萬斗的俸祿,還不足以酬償他的價值,這是一個很划算的交易。

但是,且慢。衛靈公對孔子還有第二問。

他日,靈公問兵陳。孔子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與孔子語,見蜚雁,仰視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

這一問,司馬遷的記載應該來自《論語·衛靈公》: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司馬遷加上了衛靈公仰視飛雁的細節,讓歷史場景栩栩如生。

原來,衛靈公搞“先軍政策”,跟著齊景公,常年在外征戰。所以,這一問,看似是討教技術,其實是試探孔子的立場:你支援我的先軍政策嗎?也是暗示孔子:站在我這一邊,六萬斗的官俸就拿去。

但孔子毫不猶豫地對衛靈公的國策表示了反對,雖然按照孔子一貫的溫良恭儉讓,話說得很委婉含蓄,但意思的表達則毫無曖昧之處,衛靈公明白了:孔子不贊成他。

當然,孔子也在第二天明白了衛靈公: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雁。你看我時很遠,看雁時很近。

孔子遂行。

《論語·微子》有這樣的一則,可以解釋孔子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是的,在靈公的兩問裡,我們看到了溫良恭儉讓的孔子,在原則問題上的壁立千仞。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孔夫子也是人
下一篇: 史家從來不尊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