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和槍

[ 歷史故事 ]

毛澤東是人民軍隊的締造者和統帥,提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但是有意思的是,我們很少看到毛澤東持槍的照片,目前唯一一張毛澤東持槍的照片,是在1964年全軍比武大會上拍攝的。

20世紀60年代初,南京軍區某部副連長郭興福在大練兵活動中創造出把練思想、練作風和練戰術、練技術有機結合的練兵方法,被稱作“郭興福教學法”。

1963年12月,葉劍英觀看了郭興福教學法彙報表演後非常讚賞,向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作了詳細彙報。毛澤東對郭興福教學法給予高度評價,指示在全軍推廣。

1964年,為檢驗軍事訓練的效果,在中央軍委秘書長、總參謀長羅瑞卿的建議下,中央軍委在全軍組織了一場規模空前的軍事訓練大比武,6月至8月,全軍分18個區舉行比武大會,參加比武的幹部、戰士有1.3萬多人。

毛澤東看到全軍比武情況簡報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批示:“此等好事,能不能讓我也看看。”

1964年6月15日下午,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北京西郊射擊場,觀看濟南軍區和北京軍區的軍事訓練彙報表演。

毛澤東觀看了濟南軍區某部宋世哲40秒內射出40發子彈、命中150米處的40塊鋼靶的射擊表演後,十分讚賞,興致勃勃地說:“把神槍手的槍拿來看看!”

羅瑞卿拿來宋世哲使用的56式半自動步槍為毛澤東展示。毛澤東仔細察看了槍的瞄準裝置,又親自端起槍試了試,問旁邊的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得志:“這槍好準嗎?”隨即又舉槍,眯著眼做了一個瞄準動作。攝影師抓拍下這個經典瞬間,留下了毛澤東唯一一張持槍照片。

毛澤東在全軍比武大會上舉起瞄準的這支步槍正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展出。這支56式半自動步槍口徑7.62毫米,長101.5厘米,重3.85公斤,自動裝填子彈,單發射擊,彈倉10發。

56式半自動步槍系1956年我國仿製蘇聯SKS半自動步槍,根據我國實際情況進行了改進,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種制式列裝的半自動步槍,具有射擊精度高、射程遠、可靠性好、適用性廣等優點。

56式半自動步槍於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裝備部隊,並在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經受實戰檢驗,逐漸成為我國陸軍士兵的標準裝備,也是我國曆史上產量最高的一種步槍。

毛澤東很少佩帶槍。據長期跟隨毛澤東的陳士榘將軍回憶,他唯一一次看見毛澤東背槍就是在寧岡礱市紅四軍成立大會上,以後再也沒見他佩帶過槍。

陳士榘將軍可能不知道,長征時由於環境的險惡,毛澤東也曾佩帶過一支手槍用於防身,到達陝北吳起鎮後,他把這支手槍連同剩餘的40發子彈送給了當地的游擊隊隊長張明科,此後再沒有佩帶過槍。

1950年12月,有關部門曾給毛澤東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甲字第001號持槍證,但是毛澤東並沒有領槍,槍證、槍號和子彈三欄都是空白。

毛澤東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也是偉大的軍事家和戰略家。毛澤東的軍事指揮主要是戰略層面的,是把握方向和大局,靠的是頭腦,是判斷、分析和決斷。

而槍是單兵作戰武器,對指揮者來說不是必需的。槍雖然有一定的防身作用,但在毛澤東看來,領袖的安全主要是靠前方的軍隊打勝仗,靠後方建設上下一心、軍民團結的鞏固根據地來保證的,領袖自己帶槍作用不大。

不僅毛澤東自己不帶槍,警衛的槍支配備也很差。抗戰時期,陳賡看到中央警衛團手槍連居然沒有一支好槍,提出給他們每人一支卡賓槍,被毛澤東拒絕,理由是前方天天打仗,好武器有用場,後方打不了大仗,好武器用不上。

毛澤東參觀全軍大比武,親自試用神槍手的步槍,是對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關懷。

毛澤東試用神槍手的步槍也是對我軍武器裝備的關心和肯定。在效能優異的56式半自動步槍助力下,我軍湧現出宋世哲等一大批神槍手,得到毛澤東的讚賞,讓他這個不摸槍的領袖也端起槍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