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的善惡

[ 歷史故事 ]

在大眾媒體描述的明代歷史中,宦官之惡被放大,宦官之善被輕描淡寫,偶有三寶太監鄭和這樣的正面例子,但更多時候,我們觀看與明代有關的影視劇、大眾讀物,看到的多是魏忠賢、劉瑾、王振這樣的惡宦。惡宦作為皇家鷹犬與士大夫對抗,禍國殃民,成了媒體講述明代宦官的典型模式。但在歷史上,明代宦官與士人的區別可能沒那麼大。

明代中期,隨著宦官受教育,比如明憲宗時期的宦官懷恩、嘉靖朝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黃錦、嘉靖末到隆慶年間的李芳,觀其言語,考其行為,都是典型的“士宦”。

在過去的宦官研究中,明代宦官作為官僚體系中文官和武將之外的第三種勢力,是中國古代專制體制的伴生物。學者普遍注意到明代宦官和皇權的緊密聯絡。簡單來說,宦官專權是皇權衍生的產物,宦官專權背後是皇權的膨脹,而不是宦權危害到了皇權。

有明一代都沒有宦官殺戮君主的案例,這和東漢末年的宦侍之禍、唐朝敘事,卻忽略了明代政治文明、社會風氣對宦官的影響,進一步說,是忽略了宦官們作為人的豐富性,而只是把他們當作制度機器來看待。

這種對立敘事無法解答明代屢屢發生的宦官與文官合作現象,以及一些賢宦猶如士大夫一般對君主的忠誠進諫。除了眾所周知的張居正與馮保組合,明代宦官和文官領袖合作的案例並不少,比如嘉靖年間的張佐、黃錦,他們先後入主司禮監,與楊廷和、張璁、夏言等歷任內閣首輔少有矛盾。

再比如被譽為“明代第一好太監”的懷恩,此人原本姓戴,族中兄長為兵部侍郎,後來犯罪,性情耿直,廉潔清正,因為敢於向皇帝進言,保護朝中正直的大臣,所以在士人群體中也很有口碑。

明代為什麼會產生很多有士人風氣的宦官?這和宦官的出身與教育有關。在明代,部分宦官就像懷恩一樣,本來就是士紳家庭出身,只是上一輩因罪抄家,他們自己被連累,早早投身去做了宦官。

明代中期,宦官逐漸衙門化。明代宦官不僅把持著司禮監,與內閣分割昔日的宰相職權,還佔據了內府“二十四衙門”、東宮六局、天下王府承奉司、公主中使司、守備太監、鎮守中官等要職,權力從中央輻射到地方,影響著中央決策、軍事部署、財政收支、織造、燒造、皇家建築營造等方方面面。宦官衙門化後,明代政權為了維持行政的日常運轉,開始主動教育、培訓宦官,提升他們處理政務的能力。

受教育的宦官多了,賢宦比例也就增加,這就是為什麼明代中期湧現了很多賢宦,而這些賢宦都具備士人的習氣。

從明太祖時期到明中後期,宦官讀書識字的能力在顯著上升。明太祖起初嚴禁宦官讀書識字,即便後來有所調整,洪武時期的宦官仍被限制在嚴格的權力網格之中。但是到了明成祖時期,因為靖難之役後朱棣對士人的不信任,他開始大量起用宦官出任軍事、外交、財政、司法、文書、記事等要職,鎮守中官這一宦官干預地方政治的職務,也是從明成祖時期開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