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委員們都讀些什麼書

[ 歷史故事 ]

李濟深和蔡廷鍇都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也同樣是民國時代的粵軍將領。前者曾任粵軍第1師師長、北伐戰爭時的總參謀長兼第4軍軍長,後來成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後者北伐時任第10師師長,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擔任第15路軍軍長,後擔任民革副主席。

兩人家庭,“日間所讀之書,夜必令熟習背誦而後已”,十二三歲隨塾師學習四書五經,16歲開始學作八股文,直到18歲時考入廣州黃埔陸軍中學。

蔡廷鍇比李濟深年少7歲,家道貧窮,他的父親29歲時才娶到他的母親,當時已經算是非常晚婚了。7歲時,父親曾“很頹喪很苦楚似地”對蔡廷鍇說,“人家有錢的,早就送去讀書了,我家窮到如此,未能送你讀書,或者過兩年家中稍好的時候,送你讀幾年認識幾個字”。直到9歲時,父親才準備了“幾支香燭、一本《三字經》、一管筆、一條小墨、一個墨硯、幾張白紙”,把蔡廷鍇送到了書館。但只讀了3年,剛讀完四書,《詩經》學到一半,就因家境不濟而再度失學,幾經曲折當了兵。

有同樣經歷的愛國將領政協委員不在少數。張治中是國民黨軍上將,多年擔任中央軍校教育,怎樣與國家民族有關係,可以說根本談不到……當時的私塾學生,不過是裝滿一肚子線裝書的字句罷了”。

年少失學的蔡廷鍇大概不會同意張治中的看法,他曾對海外歷史,何等燦爛,焉能數典忘祖,自毀家珍”。而張治中對讀書的興趣也是從線裝書開始的,離開家到商號做學徒時,他在做工之餘對各種書籍“到手就看,手不釋卷”,最喜歡的是清代學者吳乘權的《綱鑑易知錄》。

出身湘軍,北伐戰爭後期曾任第6軍軍長,後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的李明灝總結,“我少年時,讀了一些老書……繼而讀高小和中學時期愛看英雄俠義小說,崇拜個人英雄”。

這也是很多愛國將領委員的心路歷程。蔡廷鍇說,自己失學之後喜歡讀《三國志》,看起來似乎是指《三國演義》,這本書對他帶兵打仗和個人做派影響不小。桂系領袖之一、後任民革中央常務委員、第一至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的黃紹竑同樣如此。20世紀20年代,他看到一支雲南部隊每名士兵都帶著步槍和煙槍,還帶著一盞煙燈,“在黑夜行軍的時候,活像一個提燈隊,行列漫長”,腦海中浮現的,就是少年時所看的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不想,書中手持雙槍的清代綠營,在現實中仍然存在。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