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培訓也“瘋狂”

[ 歷史故事 ]

古代科舉考試雖然為讀書共開科取士二百六十八次,錄取進士七千四百四十八人,平均每年只有約二十七人被錄取。宋朝,前後二百六十八年中共錄取二萬六千八百四十九人,平均每年錄取一百人左右。為金榜題名,學子們想盡了辦法。

對於分散在各處的讀書人而言,如果有專門針對科考的培訓機構進行培訓輔導,那自然求之不得,於是書院就誕生了。中國古代最早的書院是唐玄宗時期開設於洛陽紫微城的麗正書院,它的主要職能是蒐集、整理和珍藏書籍,聚徒講學也是職能之一。中唐時,李寬在衡陽建立石鼓書院,開創私人講學的先河。針對讀書人的需求,科舉培訓慢慢成為書院的主要業務。

到了宋朝,書院大盛。據統計,宋朝有書院七百二十多所,數量是唐朝和五代時期的十倍。書院經常邀請進士、狀元出身的學者和退休的官員來授課,歐陽修、梅堯臣、朱熹等都給書院的學生們上過課,如何提高科舉考試技能往往是最歡迎的講學內容。

面對書院的興起以及日益增強的影響力,朝廷對書院加強了控制,書院山長的任免及教學內容的設定等重要事項都由官方確定。不過,朝廷的限制並沒有阻擋住學子們的巨大需求,尤其是科舉考試方面的需求,書院數量不減反增,明清時達到一千多所。書院除了要求學子熟讀四書五經外,還重點鍛鍊學子如何寫八股文,讓學子們對八股文的格式、寫作步驟等做到精熟於心,以應對考試。

在科舉制度下,學子們唯考試是從,許多人只關注科舉考什麼,對其他內容則不感興趣。不少學子希望能在書院培訓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能受到更加強化、更加有針對性的考前訓練,於是一些學子自我結社,有些雖依託於書院,但進行的是更為專業化的科舉培訓,有點類似於現在的“考前輔導班”。

宋朝已經有了這類組織,明朝將其稱為文社。為了讓學子提前適應科舉考試,文社一類的組織經常興辦“模擬考試”,內容、流程、閱卷等都參照真實科舉,做到“全真訓練”。這一類考試經常舉行,有些文社甚至每月都考一兩次,考完評分,對成績突出者給予獎勵。

針對不同時期科舉考試的側重點,文社等機構還幫學子們精心總結考試要點,讓學子們背誦默寫。北宋科舉重策問,內容多與時事有關,文社等“考前輔導班”就組織有經驗的人歸納時事熱點,按照策問的體例寫出範文,以供參考。清朝科考有一個專案叫試帖詩,一般為五言八韻或五言六韻,文社會總結出一些套式加以訓練,考前還會準備一些範本讓學子們熟記,必要時套用。

明末的一些文社屢屢有學子高中,知名度越來越大,如復社、幾社等,在其所組織的“模擬考試”中如能考出好成績,在後面的正式考試中往往也能考中,幾乎“十不失一”。

即便明清時有上千家書院,但對於全國最多時的三四億人口來說也難以做到全覆蓋,那些沒有條件和機會進入官辦學校和書院求學的學子,大多數則是在私塾中完成的學業。私塾是開設於家庭的民間機構,以青少年教育為主,學生自五六歲至二十歲都有,有些人完成私塾的學業後還會去書院求學,有些人則在私塾中完成了自己的全部教育。

補充糾錯
上一篇: 聽落花的沈周
下一篇: 宋仁宗闢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