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一方面他仁愛寬厚,深受臣民乃至鄰國的尊敬愛戴;另一方面,圍繞他的謠言很多,且又事關立嗣承繼、社稷興衰的國之大計,使得他的人生色彩。
最著名的謠言是被後世戲曲廣為傳唱的“狸貓換太子”。趙禎的生母李氏,出身卑微,在生下趙禎後就被冷落,而趙禎一出生就被一直無子的劉皇后抱去,當作親生兒子撫養。民間戲曲還進一步演繹,稱劉皇后與李氏同時懷孕,劉皇后生下一個死嬰,於是強行把李氏生下的趙禎奪走,換成剝了皮的狸貓,誣稱李氏生下一隻妖孽,令李氏被打入冷宮。劉皇后則母憑子貴,在宋真宗死後,又以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監國,輔佐十三歲繼位的宋仁宗處理政事。
仁宗直到劉太后去世,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氏,當時還有謠傳,李氏之死是劉太后派人謀害。仁宗第一時間派兵包圍劉太后族人的住宅,又親自開棺查驗,看到生母並非是被害死,不禁慨嘆眾口鑠金。謠言乃以一種驚心動魄的方式被澄清。
另一個著名謠言是宋仁宗因有三個兒子生下不久即早夭,皇嗣一直是困擾朝廷的大問題。皇佑二年,一個叫冷青的市井之徒去見開封府尹,聲稱自己是仁宗的兒子,其母王氏本為宮女,獲仁宗寵幸懷有身孕,因宮中失火逃到宮外,無以為生,嫁給一個叫冷緒的平民,生下兒子取名冷青,還拿出仁宗賜予王氏的繡花肚兜為證。
開封府尹錢明逸是個糊塗蛋,被冷青的氣勢唬住,對他十分恭敬,讓冷青有了把戲演下去的底氣。其後經過開封府推官趙概、諫官包拯共同審理,發現冷青是假冒的,但事情已經在北宋境內傳得沸沸揚揚。於是民間有謠言稱,冷青確為帝子,是仁宗的寵妃、後來被追授溫成皇后的張貴妃私下授命宰相陳執中,讓他下令開封府官員處死冷青,以免張貴妃日後生下皇子,無法繼承帝位。
恰好騙子冷青被處死這天,汴京霧霾沉沉,天色昏暗,百姓情節,也令一直渴盼有子的宋仁宗更覺心頭悲苦。但這一次,仁宗沒有追究造謠傳謠的人的責任,而是低調冷處理,讓事態自然平復。
用現代眼光看,就會發現這很了不起。因為古代帝王中的噩夢。
宋仁宗低調闢謠,是他清楚社會要想良好運轉,很依賴於大眾共享事實,這是解決不同意見和分歧的基礎。如果採用強力手段打壓輿論,人們也許會暫時噤聲,但內心的疑團始終存在,無法消釋,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沿用《荀子》裡的智慧:“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沒有根據的謠言,會經不起理智之人的分析,經過有頭腦的人辯斥、駁正多了,便無法再流傳下去。
而且,凡是權力不對等的博弈對話,處於強勢地位的人多是關注話語的淺層含義,弱勢一方的人則會更關注言外之意。換句話說,宋仁宗如果強力闢謠,人們反而會不再關注謠言的荒誕不經,轉而猜測他這樣做是不是內心有鬼,有著不可告人的圖謀,所以才急迫想要掩蓋事態,打壓話語熱度。所以,宋仁宗採用了一種更為放鬆友善的方式,並不用強力手段維護自己的尊嚴,也不害怕丟面子,讓輿論專注於謠言的分歧本質,反而起到了更好的闢謠效果。
宋仁宗之所以被後世讚譽為歷代少有的“仁君”,即緣於他從早年的經歷中體會到的一個道理——殘酷野蠻地行使權力,是所有合作中代價最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