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向背”這一成語,較早出現在宋代魏了翁的《鶴山文集》中:“師老財殫,幣輕物貴,常產既竭,本根易搖,此人心向背之幾也。”
宋朝處於貧困之中,政權就會動搖。在社會動盪不安中,人心就會飄搖不定。
魏了翁把人性的本真,形容得入木三分。能否順應民眾起碼的需求,對鞏固政權、安定社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明代,餘繼登在《典故紀聞》裡,也有提及“人心向背”:“顧自古國家未有不以勤而興以怠而衰者,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決於是。”
明朝對於“人心向背”開始強調“勤”,這是一個認知上的進步。在這個句子裡,將勤與興、怠與衰作了組合,認為勤奮者必然興旺發達,而懈怠者必然衰弱貧困,這是自古從不例外的規律。
它從另一個角度闡明瞭人性,認為人有勤懶之分,勤奮是比物質利益更為重要的精神財富,而且是活的財富。故“一生之計在於勤”,一個人有了勤勞,就會生出無盡的財富。
若以勤與懶的尺度來衡量官員,民眾肯定是向著勤奮、務實能幹的官,厭惡慵懶、不作為的官。恰恰是好逸惡勞、碌碌無為的官,最容易貪腐、假公濟私、中飽私囊,最後必將遭到人民的唾棄。
“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最基本的政治。根據古人對“人心向背”所持的“溫飽富足”與“勤勞實幹”這兩大觀點來看,為官者能夠為人民的福祉而勤奮工作,也就抓住了“人心向背”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