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能當御廚

[ 歷史故事 ]

在古代,做官是需要學歷的,寒窗十年,也不一定能中舉入仕;當將軍是需要家學的,自小習武,屢立戰功,活下來了,才能成為一代名將。

既然無法在江山社稷上為皇帝分憂,退而求其次,當御廚是不錯的選擇——在國家級大廚房裡,選用天下最好的食材,不慌不忙地燉炒煎炸,料理皇帝的一日三餐……皇帝也是普通人,他們似乎都對御廚格外寬容,不管你來自哪裡,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你廚藝夠好,就能被皇帝重用。

“從龍入關”的滿族人

清朝皇帝是滿族人,御廚中自然也要有滿族人。

隨著清軍入關的滿族廚師,成了清宮的御廚核心。他們大多子承父業,父親在宮裡幹到一定歲數,就可以帶著兒子入宮,看自己做菜,培養接班人。

努爾哈赤有一名叫雅喀穆的御廚。相傳,在薩爾滸戰役中努爾哈赤準備宰羊慰勞官兵,他讓御廚剔出羊骨,將羊肉燉給傷員吃,而自己與眾軍官共享羊骨。雅喀穆見狀不忍,想將羊骨做得好吃一些。他把前骨剁成小塊,滷煨後,撈出放入炒鍋,再往鍋中放入辣椒、蔥段和白酒,不斷翻炒,直至將骨頭中的水分炒幹,香料入味。這道菜得到努爾哈赤的誇獎,被命名為“火燎蔥香羊排”。之後每逢軍中有喜事,努爾哈赤都命御廚做這道菜,以表達對官兵的愛惜。

雅喀穆進宮後,專門烹調滿族的傳統美食,把全羊宴、食肉大典、山八珍、滿族餑餑、野意熱鍋、粗獷烤肉都帶入紫禁城,著名的黃金肉就是他的創作。

承自明宮的山東人

明末,一批山東人闖關東到東北去開墾黑土地。山東人在東北做菜頗有名氣,受到滿族人的喜愛,“膠州幫”也成為清宮御廚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朝初期的皇帝都很務實,直接將紫禁城承接下來,沒有另建宮殿,對待廚師也是這樣,如果漢族廚師做得好,也會被留下。山東廚師幾乎主導著明朝了,但是宮廷的做法與民間的不一樣,宮廷的酥魚,魚骨也要烹製酥軟,味道更為上乘。

極受寵愛的蘇州人

乾隆對蘇菜的鐘愛起源於張東官。在第四次南巡中,乾隆在蘇州織造普福家偶然品嚐到張東官做的菜,他讚不絕口,就將張東宮帶回京城,任為御廚。此後,乾隆幾乎每日都點名讓張東官做菜。蘇造肉、五香鴨就是張東官創制的。

到了張東官七十多歲,隨乾隆第六次南巡時,乾隆才下旨讓他回家養老。同時,乾隆命蘇州織造另選一兩名精壯的蘇州廚師去御廚做飯,可見乾隆對蘇菜的熱愛。

為容妃特聘的回族人

看過《書劍恩仇錄》的人,都知道那位美貌絕倫的香香公主。這位香香公主在歷史上確實有原型,就是乾隆皇帝的容妃,而且乾隆對她十分寵愛,特為她招募回族廚師,專做清真膳食。

做清真餚饌的御廚叫努倪馬特,他在容妃跟隨乾隆東巡時,一路上為容妃做了羊西爾佔、回族餑餑等五十多種美食。到了正月宮中宴會,努倪馬特還特意做了羊肉餛飩,受到皇帝的讚賞。

隨處遊蕩的小攤販

御膳房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什麼人都有。

乾隆這樣的美食家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探訪民間小吃的機會。那時,北京街頭流行豆汁,他就讓內務府在民間招募水平較高的豆汁廚子進宮製作。

到了清晚期,慈禧更是挖空心思尋找能製作新穎美食的人,謝二就是因為慈禧想吃炸糕而被傳入宮中專做蒸炸的廚師。還有一個賣芸豆卷的小販,因為慈禧愛吃芸豆卷,就被招進宮裡,只做這一道點心。

這種廚子待在宮裡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有的人每年只做一兩次飯,有的甚至從未被召喚過。

這樣一些遊走市井的小攤販,相較一心想當御廚而苦練廚藝的大廚來說,就有些“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思了。想做皇帝身邊的人,不僅要有絕活兒,還要運氣好。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