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做文藝工作的政治家

[ 歷史故事 ]

郭沫若的人生領袖。

1914年,家境殷實的郭沫若留學日本到九州帝國大學習醫,準備回國當一名治病救人的醫生。

1919年8月,也就是“五四運動”爆發的3個月後,未來的哲學家宗白華出任《學燈》編輯,並且建議開辦“新文藝”專欄,刊登新體詩。《學燈》是《時事新報》的副刊,留學日本的郭沫若經常閱讀《時事新報》,也知道了刊登新體詩的訊息,便把以前寫的詩文寄到上海,向《學燈》投稿。宗白華看到郭沫若的新體詩,覺得非常精彩,極力向主編推薦,建議在《學燈》上刊登出來。

隨後數月,郭沫若陸續發表《死的誘惑》《火葬場》《黎明》等一系列新體詩,在文藝界的名氣越來越大,宗白華也對郭沫若越來越欣賞,甚至用整個版面發表郭沫若的詩。

從此以後,留日素人郭沫若,便成了新文化運動的詩人。同是新文化運動詩人的朱自清,也說郭沫若是“一支異軍的突起”。但他沒有選擇做詩人大師,而是在日本畢業以後,回國參加革命。

郭沫若在革命隊伍裡,成就也非常人可比。

1926年,郭沫若出任廣東大學文科長,同時兼任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教員。農民運動講習所共開辦六屆,前五屆的主持人是彭湃,第六屆的主持人是毛澤東。也就是說,我黨武裝起義之前,郭沫若就是毛澤東的同事,在工作中有了不錯的感情。

郭沫若教書之餘,還在黃埔軍校做宣傳工作,北伐開始,又做到北伐軍政治部副主任,和周恩來、葉挺等人發展了良好的關係。而郭沫若的軍銜是中將。肩扛中將軍銜,和毛澤東、周恩來共事,這份地位和資歷,國共兩黨裡超出郭沫若的人其實不多。

1927年3月,蔣介石策劃九江和安慶的暴力事件,開始破壞國共合作,打擊我黨的群眾力量,給1個月後的“四一二事件”做鋪墊。

郭沫若發現蔣介石的反革命面目,便辭去官職,化名“高浩然”離開蔣介石行營,跑到南昌住在朱德家裡,寫了一篇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

在檄文裡,詳細描述了蔣介石製造暴力慘案的過程,最後號召革命同志和民眾擁護中央,打倒蔣介石。這篇檄文發表在4月9日的武漢《中央日報》上,3天后蔣介石發起“四一二事變”,大規模屠殺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

郭沫若的反蔣檄文,比蔣介石正式叛變都要早。

在1927年舉國白色恐怖的時候,蔣介石懸賞3萬大洋,要郭沫若的腦袋。

郭沫若先去武漢,出任張發奎部隊的政治部主任,隨後便參加“南昌起義”,和周恩來、朱德、聶榮臻、陳毅等人並肩戰鬥。

我們都知道,起義部隊南下期間,賀龍申請入黨。但很多人不知道,另一個在革命低谷申請入黨的就是郭沫若,而其中一個入黨介紹人是周恩來。

郭沫若選擇了革命理想,放棄了榮華富貴。

南昌起義失敗以後,郭沫若開始人生的第三階段。

因為周恩來覺得,郭沫若扛槍打仗是浪費人才,不如去日本儲才養望,一來避開蔣介石的通緝令,二來可以在合適的時機回國,做中國的文化領袖,主持文藝戰線的工作。於是郭沫若拋家舍業,東渡日本潛伏待時。

他在日本住了近十年,深度研究了甲骨文和金文,陸續發表《殷周青銅器文字研究》《金文叢考》等著作,成為文化界的宗師級人物,和王國維、羅振玉、董作賓合稱甲骨四堂。有這樣的學術成就,才能做中國的文化領袖。才氣逼人的郭沫若遇到慧眼識人的周恩來,便給日後的事情埋下伏筆。

1937年初,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兩黨經過“西安事變”,也建立再次合作的共識。“七七事變”後,蔣介石撤銷郭沫若的通緝令,當天郭沫若乘船回國,參加保家衛國的抗日戰爭。

回國數月,蔣介石成立政治部,任命陳誠做部長,周恩來和黃琪翔做副部長,郭沫若是第三廳的廳長,負責宣傳方面的工作。郭沫若不願意做國民政府的官,覺得回國是參加抗戰,不能替反動派賣命。

周恩來又找他談話,意思是國共合作抗戰,我黨在國民政府要有工作的平臺,郭沫若要是不做第三廳的廳長,那麼副部長周恩來就是空架子,滿腹謀略便沒有施展空間。

郭沫若想想也對,就出任廳長,配合周恩來做宣傳工作。而這個時候魯迅已經去世,中國左翼文化界沒有領袖,便缺少一杆聚攏人心的大旗,很多事情做不起來。比如鼓舞全國民心、抵抗日本的文化侵略、反擊國府抹黑我黨等等。當時,左翼文化界即便召集文人寫文章勉強與右翼文化界對戰,也因為沒有領袖人物引領衝鋒,顯得力道不足。

於是左翼文化界不少人就說,魯迅先生在的時候,經常有影響世界的作品問世,一呼百應,現在魯迅先生不在了,但是魯迅先生需要繼承人。

周恩來向中央建議,郭沫若是大革命時期的中將,社會地位足夠。旅日時期成了文化宗師級人物,學術聲望夠高,可以做魯迅的繼承人。

中央經過討論,認可了郭沫若,便在1938年做出黨內決定,確認郭沫若為魯迅的繼承者,中國革命文化界的領袖。這個決定,給日後“魯郭茅巴老曹”的排名定下基調。

那郭沫若有沒有完成任務呢?完成了,而且成績還不錯。1940年9月,蔣介石策劃“皖南事變”的時候,就在重慶排擠郭沫若等文藝界人士,逼他們離開政治部的關鍵崗位,另外成立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員會,任命郭沫若為主任委員,周恩來為指導委員,沈雁冰、陶行知等人是委員。

文化工作委員會不能做政治工作,只能研究文化,其實就是個領薪水的養老單位。但就是在這個養老單位,郭沫若寫出《屈原》《虎符》《南冠草》等歷史了時政、激勵了民心,在重慶反響很好。

那時候的郭沫若,其實是我黨文藝戰線的主要負責人之一。雖然戰線不同,但郭沫若的工作性質,和八路軍、新四軍的將領們是一樣的。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