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成於氣度

[ 歷史故事 ]

在北宋,歐陽修不僅以能詩善文名馳朝野,更以氣量恢宏享譽一時。

嘉佑二年(1057),歐陽修以主考官身份主持當年的科舉考試。這一年的考試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閱卷時,有一個考生的答卷吸引了歐陽修的注意,他在文章中用到一個典故:“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意思是說堯帝時有一個司法官叫皋陶,皋陶要判一個人死罪,連續上報了三次,堯說寬恕他吧,說了三次。此時作為一代文宗的歐陽修已經五十歲,詩、詞、文、哲學、經學沒有不精通的,唯獨這個典故,他絞盡腦汁也想不起來是哪裡的。

這個考生就是後來的大文豪蘇軾,事後當蘇軾按慣例去謝師時,歐陽修當面問他說:“你文章裡說皋陶和堯帝的‘三殺'’三不殺‘這個典故從哪兒來的?”

蘇軾淡然一笑,回覆說:“想當然爾!”這是我想象出來的,是我編的。

你說氣人不?換一般的老師聽到這樣的回答都得氣瘋了,肯定會勃然大怒,這不是在戲耍老師嗎!可歐陽修的反應卻是退而大驚曰:“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後來他在給老朋友梅堯臣的信中甚至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可喜,可喜!”讀蘇軾的文章,不禁冒汗啊,太痛快了!太痛快了!我這個老頭子要給這個年輕人放出一條路來!

那一年,蘇軾還僅僅是一個21歲初出茅廬的後輩。歐陽修貴為文壇泰斗,沒有嫉妒與打壓,而是扶持與讓路。正是這份格局,讓北宋文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生動景象。

對於自己的同道中人如此,即使對那些政治上的對手甚至敵人,歐陽修也拿得起,放得下,從不公報私仇,落井下石。

有一年歐陽修被貶地方做青州知州,剛上任就有人在他耳邊打起了小報告:“縣令蔣之儀搜刮百姓,無惡不作,應該將他法辦,為民除害。”隨後又跟了句,“他哥哥就不是什麼好東西,他還能好到哪兒去?”

這句話擊中了歐陽修的痛處,因為他的被貶正是這位蔣之奇所賜。說起來這個蔣之奇還是歐陽修的學生,和蘇軾是同年進士,在歐陽修的舉薦下當上了監察御史,可他是個投機分子,眼見朝中新黨要得勢,他竟然向宋神宗誣告歐陽修,事後雖證明是子虛烏有,但卻搞得歐陽修聲名狼藉,被貶出京。

對於歐陽修來說,說蔣之奇是自己的仇人也不為過。如今聽到這樣的反映,歐陽修下令調查。許多人都懷著看熱鬧的心態靜觀事態的發展,既然蔣之奇的弟弟落在了歐陽修的手裡,估計蔣家倒黴的日子到了。可誰也沒料到,透過調查,發現蔣之儀沒有什麼大的過失,歐陽修公私分明,秉公斷事,不僅沒有打擊報復,反而力排眾議,全力保他,還親自找他談話,讓他安心工作。蔣之奇後來聽說此事,不禁慚愧落淚。

還有一次,宰相陳執中被彈劾下臺,外放地方做官。按照規制,要由翰林院起草一個制文,對官員寫一個評價,這個任務就落在了歐陽修的頭上。陳執中一聽頭就大了,心想肯定聽不到什麼好話了,因為他對歐陽修沒幹過什麼好事。當年陳執中任陳州知州,歐陽修前往南京任職,路過陳州,依慣例拜見地方長官,陳執中拒而不見,讓歐陽修吃了一個閉門羹。後來陳執中任宰相,歐陽修做翰林學士,因為政見不同,兩人互無往來。

有了這些前因,陳執中的擔心並非多餘。然而當他拿到制文的時候就傻了眼,因為上面對他的評價竟然是:“杜門卻掃,苦避權貴以遠嫌;處事執心,不為譭譽而更變。”意思說陳執中閉門謝客,不與外界往來,努力遠離權貴以避嫌;處理事情從良心出發,從來不會因為譭譽而改變。

陳執中簡直大喜過望,感嘆說:“即使與我相知很深的人,也不能說出這樣的話,這說到我的真處了。”他將此制文親自抄錄了一份,寄給好朋友李師中,由衷地說:“吾恨不早識此人。”

清人陳淡野在《相理衡真》中說:“人亦一器也,莫不各有其量。”歐陽修被尊為文壇領袖,為後世所仰望,一是才量大,二則是氣量大。他的氣度成就了他的格局,而格局則是一個人見識與智慧的源泉。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