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的將領中,除了薊遼督師袁崇煥,袁崇煥手下大將祖大壽也算是個人物。在寧遠保衛戰、寧錦大捷以及北京保衛戰中,他都立下了戰功。皇太極曾寫信拉攏祖大壽,被他拒絕。
後來,皇太極派人在祖大壽的家鄉抓到了祖的兩個兒子、一個侄子,以及其他族人親屬,將他們軟禁在盛京(今瀋陽),天天好吃好喝供應著。皇太極又寫信給祖大壽,勸他投降。祖大壽還是不為所動。
崇禎四年(1631),祖大壽奉命修大淩河城(今遼寧凌海市)。同年8月,皇太極率大軍把大淩河城團團圍住。在外無援兵的情況下,祖大壽率明軍堅守了3個月,由於沒有糧食,城裡已到了殺人而食的地步。
見城不可守,祖大壽以保護自己在錦州的家眷為名與皇太極聯絡說,我以突圍為名帶軍隊出城奔錦州,你可以在後面假裝追。我進了錦州做內應,咱們裡應外合拿下錦州。
不少手下不同意,但皇太極還是答應了。誰知祖大壽進了錦州城竟率領明軍抵抗起清兵來。祖大壽詐降耍了一把皇太極,儘管皇太極十分生氣,但也沒有殺害監禁在盛京的祖大壽親屬。祖大壽又為明朝多守了10年邊城。
到了崇禎十四年(1641),野心勃勃的皇太極包圍了錦州。洪承疇率13萬援軍來解圍,皇太極則斷了明軍從寧遠來的糧道,明軍沒有糧食慾回寧遠,清軍又在高橋設伏痛擊明軍。
既解不了錦州之圍,又回不了寧遠。沒有辦法,洪承疇領剩餘的1萬殘兵退縮排松山城,後被俘投降。洪承疇的援軍指望不上,祖大壽糧盡援絕,錦州城又開始殺人而食。祖大壽再次投降。
儘管祖大壽曾有詐降的歷史,許多滿族將領都勸皇太極殺掉祖大壽,就是不殺也不能重用。可皇太極竟沒有理會和計較,毅然任命祖大壽為漢軍正黃旗總兵。
儘管皇太極對祖大壽如此厚待和寬大,可祖大壽投降後並沒有為皇太極出過什麼力,直到順治十三年(1656)病逝,除了給自己的外甥吳三桂寫過一封不鹹不淡且根本沒有起任何作用的勸降書,史書上誰也找不出一件祖大壽對不起大明的事情……
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除了對祖大壽的曲折經歷感到驚異外,我對皇太極產生了興趣。
眾所周知,1626年9月,在寧遠戰役中努爾哈赤被袁崇煥大炮所傷,含恨而逝。第二年皇太極繼承了皇位,成了清朝。
皇太極率領滿清鐵騎曾兩徵朝鮮、三徵蒙古、五入中原,最後不廢一槍一炮,讓崇禎自毀長城,除掉了大明朝唯一的擎天玉柱袁崇煥,為滿清在順治元年入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清朝的十二個皇帝中,努爾哈赤拉開了滿清問鼎天下的序幕,皇太極卻是為問鼎天下提供了先決條件。後來的皇帝基本是坐享天下而已,可以說皇太極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無人可比的功勞。
滿人有多少,漢人有多少?皇太極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功,大膽起用祖大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開始在明朝的諸多將領中有兩種型別:一是像袁崇煥這樣的無論如何死戰型,二是像祖大壽這樣的無可奈何投降型。
第一型別敵我分明不難辦,皇太極用一個離間計就讓崇禎幫自己殺了袁崇煥。那麼,如何對付第二種型別呢?祖大壽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儘管祖大壽到死也沒有為大清做過什麼貢獻,畢竟他是繼袁崇煥之後,明朝在遼東防線最傑出的將領,也是皇太極手中的一面“廣告牌”,他是在通告大明朝的將士們:連祖大壽屢屢詐降我都能容忍,並給他有實權的官做,況你們乎?
後來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隨著洪承疇和祖大壽的投降,在他們二人的感召和帶動下,那些素重名節的大明文臣武將們便如潮水般湧向了滿清的陣營,從而使明朝的將領產生了第三種龐大的新型別:不戰即降型。
將軍不打仗,未戰先投降。大明不亡才怪了!其實,祖大壽給清朝做不做貢獻都是無所謂的,他不過是皇太極的一面“廣告牌”。
唉,無論願意不願意,祖大壽萬沒有想到,他雖不想為滿清效力,但卻出了大力;他雖然心懷大明,但卻為大明的迅速滅亡發揮了一種獨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