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老杜”

[ 歷史故事 ]

現如今人們一說到“老杜”,不會有其他的疑問,必然知道他所指代的是詩人杜甫。“老杜”其實所包含著深刻的意蘊,這個稱謂不僅僅是詩人自我人生的寫照,也是他詩歌創作中審美觀念的體現,更代表了千載以來人們對他的懷念和尊敬。

杜甫是唐朝,都廣為流傳,而且“老杜”這個稱呼在中唐時期就存在了。韓愈在《感春四首(其二)》中雲:“近憐老杜無檢束,爛漫長醉多文辭。”到了宋朝淵源,“老杜”稱謂的生命力能綿延至今就不足為奇了。

一、人生之“老”

“老”是杜甫一生的寫照,這個字甚至早早地就被他扛在了肩上,杜甫不僅早慧,而且早熟。儒將杜預是他的十三世祖,唐初著名詩人杜審言是他的祖父,叔父杜升是個為父報仇的孝子,這樣事業、文章、孝道皆有的大家族給杜甫帶來了深刻且老道的影響。這樣的影響使杜甫與一般輩分相當的同齡人相交,是十分困難的,某種意義上說,此時的他在同齡人面前是一個具有“老資格”的人。從《壯遊》中就可以看到:“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杜甫在這篇自傳性質的詩篇中,清楚地表現出自己青少年即有的老成、持重和與年齡不相符的社交圈子。杜甫之所以會融入到這樣的社交圈裡,與杜甫早年受到的典型的儒家文化是分不開的,而“尚老”就是儒家文化傳統教育中重要的一環。例如,在《論語·公冶長》中有“老者安之”,《禮記·大學》中有“上老老而民興孝”,《孟子·梁惠王上》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以自從杜甫進入了這樣的社交圈子,心態受到文化的影響,自以為“老”的烙印便越來越深了。在他三十六歲時,這是人生中年輕力壯的時間段,他便開始言“老”了,在《贈比部蕭郎中十兄》中說到“寧紆長者轍,歸老任乾坤”,三十七歲時在《贈韋左丞丈濟》中說到“衰容豈壯夫”“老驥思千里”。自此,“老”就是杜甫生理、心理中的常態了。

在杜甫的一生中,頻頻言老不僅是受到傳統教育的原因,更為重要的是一個原因是時代的斷裂對他的影響。杜甫生於“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憶昔》)的盛世,也曾跟著李白、高適遊覽名山大川,求仙訪道。當然,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老杜必然離不開那個時代讀書,次年又因為奸相李林甫“野無遺賢”的卑劣說辭而不能及第,杜甫甚至為了生計,不得不過著“賣藥都市的動盪所帶來的是心理的創傷,歷經了滄桑卻又不得不面對新的苦難,嚴酷的現實發生在盛世的尾聲。這就好比將美好的事物呈現在你的面前讓你欣賞,卻又猝然之間打碎它,讓詩人在慘不忍睹的悲劇中又生出了一種超脫的使命感—忠實地記錄它。這樣的使命感發生在見證了國家的苦難、人民的苦難、個人的苦難之後,因此才會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兵車行》《北征》《羌村三首》,以及“三吏”“三別”這樣偉大的作品,所以他的詩才被稱為“詩史”。雖然此時的他只有三四十歲,可他的心態已然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用憐憫的目光看著和他一樣遭受苦難的人們,並真誠對他們報以關注和同情。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扳倒許崇智
下一篇: 君子之交淡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