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淡如水

[ 歷史故事 ]

宋仁宗畢生追求共治,愛民如子,惜才愛才;宋英宗在位期雖短卻仁愛寬宏;宋神宗更是繼承了“文人治國”的思想,他十分賞識王安石的才幹,繼位後便聽取王安石的意見,進行變法革新,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正值此時,蘇軾結束三年守孝期,迴歸朝廷,此時包括恩師歐陽修在內,蘇軾曾經結識的良師益友都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新法而被迫離京。此時的朝野已不是他年少初入仕途的景象,蘇軾心懷天下,有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其人性格豁達,敢於直言,屢次上書批判指責王安石,自此二人的交鋒已悄然開始。其後數十年間的種種,以及二人的“君子之交”,皆可從這場政治鬥爭中分說一二。

一、蘇軾與王安石的早期經歷

研究他們的早期成長經歷,會發現早年的蘇軾與王安石皆是年少成名,一入京城便聲名鵲起,均得到歐陽修的賞識,皆是不可多得的麒麟才子。他們二人是當時宋代文人的典型代表,自幼學習四書五經,奉行君子之道,有文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王安石生於名門,身負盛名,造就了一身傲骨,他曾在給歐陽修的回信中寫道:“欲傳道義心猶在,強學文章力已窮。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言辭謙卑恭敬的同時又道盡自己將弘揚道義,實現治國之志,果真是少年狂傲。蘇軾生於望族,師出名門,且才華橫溢,其豪放率真的性格盡人皆知。王安石和蘇軾早年間都多次進出朝廷,王安石拒絕朝廷多次,蘇軾的仕途因不可抗拒的原因幾次被打斷,要知道一旦他們再次入仕為官,心中必是有壯志要實現,外加一身傲骨,意氣風發的男兒定是要有一番作為。文人之間的狂傲又總是溫和的,他們之間惺惺相惜,相互敬佩彼此的才華,相互寬容彼此的狂傲,也正因此,才譜寫了那一段亦敵亦友,說不清道不明的“君子之交”。

二、蘇軾與王安石背後的北宋

北宋歷來是爭議較大的王朝,趙匡胤免受割據混戰的痛苦,實行的一系列政策造成了“重文輕武”和“三冗”的現象,以致後期出現積貧積弱的現象,這也正是王安石進行變法改革的原因。同時臺諫制度令百官敢於進言,使得“言事之風”盛行。

這種“言事之風”的盛行,以及“重文輕武”的政治現象使當時的文官敢於進言,敢於批判政治,宋士大夫崇尚正統,敢於進言被認為是君子所為,所以才有後來蘇軾數次進言批判王安石。科舉制度的完善給王安石和蘇軾創造進入朝廷的機會,而這種“言事之風”也為二人提供了後期爭辯的條件。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