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之死

[ 歷史故事 ]

1903年,梁啟超在他主編的《新民》上刊出了自己撰寫的一篇文章,赫然醒目叫作《黃帝以後第一偉人趙武靈王傳》。在文章裡面,梁任公動情地說,在秦皇漢武這類有為君主之上,能讓我們真正感到自豪的,“惟趙武靈”。

公元前307年,在國君位上做了十九年一直都默默無聞的趙武靈王,忽然幹出了一件前無古人驚天動地的大事:他要推行“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包含兩個內容,“胡服”就是脫掉傳統的中原服裝,換上北方遊牧民族服裝或許沒這麼講究,但打起仗來必然也是多有不便之處,尤其無法建設一支常備騎兵部隊。而遊牧民族士兵騎在馬上發射弓箭打了就跑的機動性優勢,是中原笨重遲緩的戰車與步兵根本無法匹敵的。趙武靈王是個英明決斷的人,這麼明顯的好處他肯定是在心裡想了很久很久,經過審慎研究思考才決心要學。然而事情聽起來簡單,但實際上卻要了傳統士大夫的命根子:

吾欲胡服。樓緩曰“善”,群臣皆不欲。(《史記·趙世家》)

“群臣皆不欲”——除了樓緩,趙國士大夫們都不贊成。

根據《史記·趙世家》的描述,趙武靈王對於“世人”的議論與反對是憂心忡忡的。“吾欲胡服”是試探階段,觀看群臣的反應,與重臣肥義單獨討論,如何面對“天下”的喧譁。最後下決心的那句話很有趣:“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就是說,哪怕全世界都嘲笑我,我也要堅決拿下胡地和中山!不僅宣示了趙武靈王在這件事情上百折不撓的決心,而且還因此完全印證了他特別屬意於西北部邊境的戰略構想。

但事情仍然不順利。因為不僅“群臣皆不欲”,趙武靈王自己家裡也出了個重量級的反對派親叔叔公子成。只要公子成拒絕接受“胡服”,趙武靈王要辦成這件事就沒有任何可能。公子成拒絕胡服,無視了君王的權威,但趙武靈王並未慍怒,而是派出使節屢次致意。

家訪公子成及其後舌戰“群臣”,從頭到尾,趙武靈王沒有處罰任何一個人,沒有雷霆萬鈞之怒,沒有強力壓迫暴君專制,而是和風細雨,絲絲入扣,完全是一篇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且深謀遠慮的策論。這個事情以趙武靈王大獲全勝而結束:“始出胡服令”“遂胡服招騎射”。

趙國上下君臣一心,“胡服騎射”的改革很快就有了成果。

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二十一年,攻中山…中山獻四邑和,王許之,罷兵。二十三年,攻中山……二十六年,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

這段記載有兩個關鍵點值得注意。

第一個,是反覆出現的“攻中山”。幾乎是不可思議的隔一年一攻,這麼頻繁的攻擊放在誰身上都受不了,而趙武靈王此時儼然成了個窮兵黷武恃強凌弱的狂人。

第二個,“西至雲中、九原”在地理上為趙武靈王修築趙北長城創造了條件,而從九原到臨河高闕塞,大約260公里。

到此為止,大功告成了。對胡服騎射的認知、構想與實施清晰地表明,即便不是梁任公所說的“黃帝以後第一偉人”,他也是中國歷史優勢,反擊了公子成、“群臣”及一切泥古不化、故步自封的空洞學說。虛心學習,銳意進取,堪稱文化交融的典範。

但他的故事還沒結束。

修築完長城,“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東宮,傳國,立王子何以為王。……武靈王自號為主父。”四十歲壯年的趙武靈王宣佈退位了,當起了“太上皇”。人們聽到這個訊息,用現在的話說,眼珠子掉了一地。

太史公清晰地揭示了趙武靈王“退位”的原因,其實是一個具有金蟬脫殼意味的驚天謀略:即把以邯鄲為中心的國家南部的一般行政事務交給兒子和老臣肥義,讓自己脫身出來,穿著胡服率領士大夫猛將群臣和主力部隊去西北——想來應該就是雲中、九原一帶集結活動,其戰略動機竟然是一旦機會成熟就從那裡南下直搗秦國。他放棄了傳統的河西—關東地區這條軍事路線而走北路,這是絕頂大膽且出敵不意的天才方案。他空閒了19年,從開始就放棄經略南部地區,執意胡服騎射、略定北邊的前期舉措,由此得到了特別合理的解釋:他的目的顯然不僅僅是針對“胡人”,而是有著更大的戰略構思。“長平之戰”以前的趙國,在軍事力量上是唯一能與秦國爭天下的國家,彼此都視對方為真正的對手。趙武靈王在那“空閒”的19年裡,可以肯定從未懈怠過。而且,非常可能的是,他試圖透過“胡服騎射”建設一支強大的常備騎兵部隊,並趁自己年富力強又經驗老道,一舉解決掉秦國。

不僅如此,一個身為國王的人,化了裝當間諜,親自去熟悉地形,感受未來對手的精神氣質。在被人懷疑並趕出去後,立刻策馬驅馳一路狂奔,於敵人追上來之前堪堪脫身……所有這些呈現在我們面前,不禁讓我們驚歎,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想得出來,也就罷了,還要親自去幹,除了天才的想象力與視天下英雄為無物的絕大勇氣膽識,我無法多贊一詞。

應該說事情到現在為止,一切都是完美的。但是趙武靈王的想象力為自己所埋下的殺身之禍,在5年之後終於爆發了。而這一次,不再激動人心也不再具有理想青春氣息,相反,那是最為腐朽的中國歷史最常見的模式。長子趙章被廢,心懷不滿發動叛亂,失敗後鬼使神差地逃到了主父的宮室。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主父竟然收留了他,共同抵抗趕來鎮壓叛亂的國家軍隊。戡亂軍隊圍困了主父的宮室並殺死趙章,又擔心事後被主父追責,不敢放他出來。小兒子趙惠文王面對這個尷尬局面一言不發,坐視事態惡化。就這樣僵持了3個月,雄才大略、果敢堅毅、英姿勃發、具有無限想象力、創造力和行動力,懷有天下偉大構思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在吃光了糧食吃樹皮、掏鳥窩,直至吃無可吃之後,活活餓死在沙丘宮。這一年是公元前295年,他剛滿45歲,就這樣結束了他不可思議的一生。趙國失去了它最好的領袖,並就此永遠失去了歷史機會。35年後,“長平之戰”以趙國被摧毀、大秦帝國一統天下勝利奠基而告結束。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