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秘密立儲的前前後後

[ 歷史故事 ]

密立儲君開創於雍正帝,是由在位的皇帝不立儲君法也完全不同,可以避免“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可能出現的失誤。另外,皇帝雖然立了儲君,卻又不公之於眾,被立的皇子本人不知道,其他的皇子也不知道,這樣既可以避免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又可以避免諸皇子與儲君及皇子之間為爭奪儲位而進行的爭鬥。再者,也防止了攀龍附鳳之輩乘皇子爭奪皇位之爭結黨營私,對國家造成危害。

皇位更替,“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長期以來對君權的轉移產生著一些作用。康熙朝末期出現的儲位之爭,前後持續了不少於二十年的時間。儘管雍正帝是皇位之爭的勝利者,但他作為當事人,還是非常厭倦這種爭鬥的。所以他基本坐穩寶座之後,便著手解決皇位繼承問題。為此,他於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在乾清宮西暖閣召集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等,向他們面諭建儲之事。

“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數十年,亦未可定。諸王大臣等當各竭忠悃,輔弼朕躬,俾朕成一代之令主,朕於爾等亦必保全成就,篤厚恩誼,豈非家國天下之大慶乎。朕意若此,諸王大臣其共議之。”當下在場諸王大臣異口同聲:“皇上聖慮周詳,臣下豈有異議,惟當謹遵聖旨。”

雍正帝見到諸王大臣完全贊成,龍心大悅,對大家說:“爾諸臣既同心遵奉諭旨,朕心深為慰悅。”於是命令其他諸臣退下,只留總理事務王大臣,當眾將密旨封於錦匣,收存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認定萬無一失後才離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推出秘密建儲制度。

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乾隆帝於西暖閣召見總理事務王大臣和九卿,諭遵皇父之制,密立儲位。這位密旨中指定的儲君,就是孝賢皇后富察氏所生皇次子永璉。不料乾隆三年,九歲的永璉患了重病。十月十二日,乾隆帝親奉皇太后至寧壽宮探視,然而永璉竟於當日去世,乾隆帝悲痛萬分。

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乾隆帝遭受第二次大的打擊——他心愛的皇七子、孝賢皇后所生永琮,年方二歲,以痘殤。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