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出版始末

[ 歷史故事 ]

《新青年》雜誌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第一份理論性機關刊物。《新青年》創刊時用的是《青年雜誌》的名稱,改換為《新青年》後過了一段時間,才成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理論性機關刊物。

1915年6月,陳獨秀從日本回國到了上海,決心從文化啟蒙入手發動思想革命,並著手籌辦一份青年雜誌。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創辦的《青年雜誌》出版了創刊號。在創刊號上,陳獨秀髮表了創刊詞《敬告青年》,鮮明地對青年提出6點見解:自由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由於《青年雜誌》創刊號高高舉起科學和民主這兩面大旗,所以受到了讀者的歡迎,1000份創刊號出版發行後被搶購一空。

《青年雜誌》問世不久,群益書社突然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的一封來信,信中說群益出版的《青年雜誌》和他們的《上海青年》 (週報)雷同,應該儘快更名。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號時,《青年雜誌》改名為《新青年》。更名後的《新青年》得到了更多讀者的青睞。

1916年12月26日,遊學歐洲回國不久的蔡元培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他打算尋覓一些具備新思想、新文化的新人物來北京大學任教。當在沈尹默那裡得到陳獨秀正在北京的訊息後,他就於上任的當天上午前去拜訪陳獨秀,要聘請陳獨秀擔任北京大學的文科學長,陳獨秀卻沒有“應聘”。在交談中,陳獨秀說了不去北京大學當文科學長的兩點原因:一是自己從沒在大學上過課,沒博士頭銜也無教授職稱;二是自己是《新青年》主編,一個月要出一期雜誌,編輯部在上海,無法脫身。蔡元培聽後當即表示:一是可任專職學長,不給學生上課,來後可辦有關教授職稱手續;二是可以把《新青年》雜誌搬到北京大學來辦。就這樣,陳獨秀答應了蔡元培的邀請:“我回滬料理好雜事,即赴京就任。”

1917年8月,《新青年》因故停刊,就在這一年4月,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為筆名,在《新青年》雜誌第三卷第四號上發表了他的著名體育論文——《體育之研究》。這是迄今發現毛澤東公開發表的最早的文章。

1918年1月15日,《新青年》復刊出版第四卷第一號,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新文學的第一批“嬰兒”,即9首新詩刊登在上面。這9首詩中有胡適的4首、沈尹默的3首、劉半農的2首。此時編委會經過改組,由陳獨秀、錢玄同、高一涵、胡適、李大釗、沈尹默等人輪流編輯,變為大家一起編刊,並改為白話文,使用新式標點。不久魯迅也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其間,《新青年》相繼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魯迅的《狂人日記》、李大釗的《布林什維克的勝利》等文章,將科學與民主的進步思想帶入北京大學。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