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何學不了十大軍事原則

[ 歷史故事 ]

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陝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擴大會議,毛澤東作了名為《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提出了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十大軍事原則,是人民戰爭戰略戰術思想的結晶。毛澤東指出,蔣介石熟知我們的這些軍事方法,多次集訓他的將校,將我們的軍事書籍和從戰爭中獲得的檔案發給他們研究,企圖尋找對付的方法,但是所有這些努力都未能成功事件,他的作戰思想由抵制紅軍戰術,到廬山辦學研究紅軍,再到合作抗日嘗試遊擊作戰,呈現出一個逐漸轉變的過程。從一定程度上講,蔣介石的作戰指導思想是對我軍“八字訣”“十六字訣”及十大軍事原則的簡單模仿,但受制於種種因素,終不能為他贏得所期望的結局。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蔣介石始終學不好十大軍事原則呢?

1926年3月,毛澤東曾指出:“欲革命成功,必須勢力集中行動一致,所以有賴於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黨來發號施令。”中華民族重新崛起的程序證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當之無愧的引路人,是中國人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主心骨,是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堅強領導核心,而這樣的領導核心是蔣軍始終學不了的。

“相互掣肘”的執政集團,只為一己私利,不求國家太平。國民政府從成立到敗亡一直存在改組派、再造派、西山會議派、蔣系黃埔派等派系之爭,政府內部各職位的任免往往是各派“利益均沾”或相互妥協的產物。不僅如此,地方勢力插手中央政府內部糾紛,也加劇了政府人員的頻繁變動。抗戰期間,黨內親日、親美之爭從未停止。1938年,汪偽政權又成為國民黨最嚴重的內部危機。淮海戰役後,蔣、桂兩派的激烈交鋒直接加速了國民政府的垮臺。“相互掣肘”的內部鬥爭,貫穿於國民政府的始終,註定了蔣軍缺少運用十大軍事原則的堅強領導核心。

失去民心的蔣軍,妄自發動內戰,只為維護獨裁。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罔顧全國人民重建家園的期盼,發動內戰、實行獨裁。他先是宣佈實行“戡戰總動員令”,竭力征用其統治區的人力、物力、財力,以供內戰之需。僅僅過了不到一年,又實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規定在動員戡亂時期,總統宣佈戒嚴和釋出緊急命令,不受憲法限制。這些舉動,實際上在堅持憲政體制名義的同時,賦予他自己無限的獨裁權力。但正所謂“失人心者失天下”,蔣介石根本無法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國統區始終未能真正進入戰爭動員狀態,反而形成聲勢浩大的反蔣“第二條戰線”。反觀我軍,毛澤東說,淮海戰役是一鍋夾生飯,硬是一口一口吃下去了。夾生飯為什麼能煮熟了?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依靠解放區五百多萬支前民工的小推車推出來的。與解放區人民保持血肉聯絡的人民軍隊,始終擁有最厚實的戰爭偉力,焉有不勝之理?這也就表明蔣軍註定不具有運用十大軍事原則的民心基礎。

派系林立使蔣軍做不到勠力同心。在孟良崮戰役中,蔣介石欲依靠強大的兵力優勢與我決戰,而各路部隊則力避決戰,打算在我軍疲憊之際再全力出擊。深入孟良崮的整編第74師是蔣介石嫡系部隊,素來與地方派系部隊存在隔閡、矛盾重重,而第74師被圍後,三路援軍卻都虛情假意遲遲不伸援手,終至第74師被我軍全殲。

政治建軍是人民軍隊的立軍之本。堅持政治建軍是我軍在建立之初就確立的建軍治軍基本原則,是我們黨從思想上政治上牢牢掌握軍隊的根本所在,這樣的建軍原則是蔣軍學不了的。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