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大國。它大部分時間裡建都於郢(今湖北江陵),此地居南北中樞,北據漢、沔,接襄漢之上游,襟帶江湖,東連吳會,西通巴蜀,遠接陝秦,且內阻山險,易守難攻。憑藉著這一優越有利的兵要地理條件,楚國致力於對外擴張,兼併小國,兵進中原,使自己的疆域擴大到大半個南中國,一躍而成為春秋戰國時期面積第一的大國。
但是,我們同時也能發現,在春秋戰國的絕大部分時間裡,楚國總是隻能扮演“國際”戰略大棋局中的老二角色。春秋期間,它很鬱悶,不競於齊、晉。而到了戰國時期,又先後受魏、秦的壓制。
這個局面的造成,有多個複雜的原因。其中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楚國內部的政治建設明顯落後於其他重要的諸侯國,這突出表現為留不住自己的優秀人才,成為其崛起壯大過程中的最大瓶頸。所謂“雖楚有才,晉實用之”。例如,楚軍在鄢陵之戰中遭遇慘敗,重要原因之一,乃是楚國叛臣苗賁皇積極替晉厲公出謀劃策,將楚軍內部的虛實和盤托出,使晉軍得以在戰場上把握主動,乘隙蹈虛,制敵死命。又如,晉景公在位時,晉國拉攏吳國,雙方結為同盟,唆使吳國在楚國的側後方開闢第二戰場,使得楚國陷入兩線作戰、腹背受敵的戰略困境,顧此失彼,左支右絀,捉襟見肘,疲於奔命。這一毒辣招術的策劃者和具體實施者,不是其他人,正是楚國的叛臣申公巫臣。再如,提出“疲楚誤楚,三分其師”之謀,導致楚軍在日後的吳、楚柏舉之戰中大敗虧輸,進而讓對手“五戰入郢”、攻陷國都的,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楚國逃亡者——伍子胥。其他像伯嚭等人,也都是從楚國出走,跑到敵國,心甘情願地替人賣命,而與自己的故國叫板作對的。
先秦時期人才的流動比較頻繁,人們的國家意識不是特別強烈,可以朝秦暮楚,隨時跑到他國(也包括敵國)那邊成為高階打工教訓!
楚國人才嚴重流失,原因很多很複雜,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恐怕是與楚國曆代最高統治者刻薄寡恩、殘忍酷虐有關。例如,同樣是打敗仗,秦、晉崤之戰後,秦穆公是主動把戰敗的責任攬到自己的身上,孟明視、西乞術等三位統帥雖然導致秦軍“匹馬隻輪不返”之慘敗,卻能夠繼續獲得信任,依舊充當秦軍的統帥。但是,反觀楚國,城濮之戰敗北後,令尹子玉就被楚成王逼得不得不自裁了斷,讓晉文公聽到訊息後,開心滿懷、歡呼雀躍,連連地說“莫予毒也、莫予毒也”!其興奮喜悅之情可謂溢於言表。邲之戰沒有能打贏,楚軍的主帥司馬子反也沒有了活命的機會,只能賠上自己的那條小命。在這樣的惡劣險峻政治環境裡,楚國的諸多貴族與大臣,自然會對絕情寡義的楚王離心離德、同床異夢。一旦有風吹草動,跑路潛逃,投靠他國。
由此可見,能否珍惜和善待優秀人才,讓其充分發揮作用,而不是“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把他們推向對手陣營,倒過頭來反噬自己,乃是決定事業成敗的一大關鍵。春秋時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的歷史文化現象,所揭示的正是這個沉甸甸的永恆規律!